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延禧”开。
这个夏天,魏璎珞,尔晴,富察……这些名字刷屏了,火得一塌糊涂。

“看完《延禧攻略》,我现在喜欢看夕阳白云和屋檐了……”
闺蜜在朋友圈晒了一组自然风物,配文道。
这和她平日晒自拍晒娃的风格大不一样,我有点好奇,随意去刷了下《延禧攻略》。
没想到,像蛛网粘虫,眼睛再也挪不动了。
这部清宫剧,似傍晚云霞,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肆意呈现的无用之美,更是惊艳人心。
画家吴冠中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却很多。”
以往清宫戏的审美主线,都是清一色华丽丽的“超饱和鹦鹉色 ”,而这部剧统统换上了低调的素雅灰。

媒体评价:《延禧攻略》将东方美学与清宫文化相结合,是深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诚意之作。
的确,她的美非同以往,这次在色彩,构图,意境上都出人意料的惊艳。
—01—
胜在色彩
一部剧,最先映入观众法眼的肯定是色彩。
以往的于妈剧,赤橙黄绿青蓝紫,饱和度高得像吃撑了的孩子,鼓涨涨,亮则亮矣,但毫无灵魂。

而《延禧攻略》则像是隐身在山洞的遗世佳人,身着艳装,却蒙上了一层灰,纯而不艳、灰而不脏。
满满的端庄自持,流溢荧屏。
岁月的苍茫,皇家的庄重,都浓缩在这灰蒙蒙的沉稳里。

关于色彩,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里提出了“色彩具有重量感”的概念。
黑白灰的稳重与青蓝紫的轻佻,带给人完全两样的情感感受。
这次《延禧攻略》的色彩跃迁,仿佛一个亮闪闪的少年一下子长成了沉静静的中年。
往那一站,即使不发一言,含蓄、雅致、深邃,自是气韵满满。
—02—
胜在构图
一部精美大片,除了色彩,再就是构图。
剧情是要坐下来认真细看的,需要时间,有待检验;而色彩和构图则是视觉冲击最显现的,看一眼,就决定了是否想看下去。
《延禧攻略》随手一个暂停,都是一副妥妥的中国风壁纸。
对称式构图,左右相对,清白分明,用于表现皇家的威严建筑,神圣不可犯。

用在集体活动中,又体现了皇家尊卑有序,嫡庶有别。

框式构图,利用景物的框架作前景,将观者的视线统统集中到主角身上,也是宫廷剧必不可少的形式美。

站在门框、门廊和转角处来观察,看到的人物仿佛都笼罩了一层神秘面纱。

古龙先生说:“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用在摄影里,大抵就是“手中藏机器,心中有乾坤。”
摄影是心智、直觉与身外世界在取景框的一次次相会。
它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到摄影师,只看到他内心的排列组合。
《延禧攻略》在摄影上的构图意境,并不亚于电影大片的美感与优雅。
—03—
胜在意韵
如果说色彩构图是一部剧的门面,决定了观众的目光是否停留,那么一部剧的内涵文化则决定了观众会停留多久。这才是一部剧的精神内核。
《延禧攻略》不仅有非物质遗产文化,南京绒花,昆曲,打铁花……诗词典故随手一抓,更是一大把。
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的浓情蜜意,也和我们寻常人家一样难逃“一日三餐吃”。
都说“抓住了男人的胃就抓住了男人的心”,其实对女人也一样,宠好了女人的胃也一样拢住了女人的心。
所以皇帝千里迢迢从南方运来荔枝树送给皇后,皇后就想起了大唐盛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样的荔枝,一样的皇上对皇后,一样的款款深情,都承载在这晶莹剔透的荔枝里,像他们的爱情洁白圣洁。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是剧中娴妃的一段念词,类似民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这段来自五代词人冯延巳的《长命女》,为我们描绘了春日开宴,夫妻许愿陈拜的“岁月静好”的场景。即使在今天,这样的纯朴心愿也是很多女孩对爱情的美好憧憬与向往。

“人生在世如春梦,且自开怀饮几盅。”这是热爱昆曲的高贵妃的一句唱词,来源《贵妃醉酒》。
那晚,杨贵妃和唐明皇约好百花亭饮酒赏花。
贵妃香汤沐浴,梳妆打扮,百花亭候驾,却被告知:皇帝别处去了。
做帝王的女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风光时是“六宫粉黛无颜色”,失宠时就是“梨花满地不开门”。
于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高贵妃的苦闷与惆怅,在这一段唱词里娓娓道来。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热闹固然也能养精养眼,但如果连里面的门门道道也看清了,那收获的就是精神与视觉的双重滋养。
—04—
向美而生,传承后代
在拍《延禧攻略》时于正说:
“我希望有一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戏,
让观众能真的感受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伟大和美学,
更希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传承下去。”
豆瓣高达7.1的评分,结结实实地注明于正这次做到了。

剧中考究的清宫布景,古典素雅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完美构图,成为了清宫剧的一个里程碑。
传播国粹,传承文化,剧组的身份已从商人思维迈向文化使者的转变。
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文化、精神在世界上的认可、追随和崛起。
我们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但在这网络化的快节奏时代,
我们的后代却迷失在文化快餐里。
是时候回到文化的源头上,
温故而知新,汲取营养再前进。
让我们以电视或电影,
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传播下去,传承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