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那会,学校顶楼有个小型的图书馆,只在周一开放,里头只有十多个小书架,书籍并不多,除掉一些大部头的书籍,能吸引我的书籍就更少了。
读的第一本比较厚的书籍是《爱的教育》,内容是日记形式,以短篇几百字的为主,偶尔有两三篇比较长的,对于当时的专注力而言,刚好合适。
图书馆的架子上也有我国的四大名著,但每次看到厚厚一本,而且分上下两本书才能读完,我一直不敢借来看。有一次趁着寒假借来了《水浒传》的上部,结果在家看了不到十页纸,感觉里头的文风是白话文混合文言文,对我来说,理解起来很费劲,即使里头的人物故事多有趣多精彩,我都提不起兴趣看下去了。
学校图书馆里最受欢迎的书籍就是漫画类的,大家最迷的是《老夫子》系列,小小一本,大家借来以后相互传阅,有些封面都快被翻烂,一整套书每一本看起来都又破又旧的。这验证一个普遍的事实,图书馆里可供借阅的旧书籍,样子越是残旧越是受欢迎的好书。
我看过的漫画书除了老夫子,还有小时候向隔壁村朋友借来的《葫芦娃》,长大以后就只看过几米的一两本作品了。漫画书因为有色彩和纸张的更高要求,所以价格一般都更贵,我接触得并不多,而且对于看过的漫画书,几乎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我的阅读启蒙来自大姐爱买书的习惯,大姐读中专的时候带回来十多本的杂志,有七八本是《读者》,其余一两本是《青年文摘》,那时我还在上小学三四年级,虽然字还不能认全,但是已经可以支持我阅读这种通俗易懂的杂志了。
读故事的乐趣在于不仅可以了解外面世界的人和事,打开自己的视野,还能从中获得触动和感悟,慢慢学会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记得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就要求做简单的阅读,需要对文章段落进行归纳总结中心思想,理解语句的含义。我总是班上最积极举手来回答阅读提问,表达能力可谓羡煞旁人,深得老师喜爱。
大姐带回来的那几本杂志,我常常翻阅,先挑出自己喜欢的故事看完,实在没得再挑了也会把没看过的文章耐着性子看完。当然,其中也会有很多看完之后没看懂的,半懵半猜地把全部杂志翻了个遍。
后来大姐没再带新的书回来,我只能时不时又把读过的杂志一本一本重新读一遍。就这样,隔一段时间又读一遍,在重温那些熟悉的文字的过程中,我每次都能比上次读懂更多一些,而那些温暖的故事还是会被一次次感动。
这个习惯给我带来比同龄人更突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力,所以在初中到高中阶段并不觉得阅读题很难,而初中时代的作文总会被老师当做优秀范文展示,但高中以后就极少进行课外阅读,所以作文水平一路下滑,每次写作文同样会觉得十分头疼。
成年以后,我虽然没有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也没有订下读书目标,但每到一个城市,我都会去办一张读者证。一年里至少借来三五本书看一看,每次去图书馆看到满架子的书籍都能深刻体会到学海无涯的真正含义。
终于承认。书总是读不完的,我只能珍视每一本与我有缘的书,对于手里拿到的书,总会认真地看,细细地读。对于好书,我更是反复借来读,重温好书的乐趣并不比看一本新书来得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