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儿子打乒乓球结束后沮丧地说:妈妈,我们的数学测试,我考了60分,一会儿到家后,你帮我看看试卷。”听完儿子的这句话,我内心格外平静,没有一点波澜。以前儿子也会有这样的现象,虽然我嘴上没有批评他,表情也很平静,但是我内心却还是还是会有多多少少的埋怨和指责的情绪。
我问儿子:“试卷上的题你都会不会?”他说“有些题不会,昨天考试时,我还不舒服。”的确,前两天,儿子有点不舒服。
“好吧,如果你对你的成绩不满意,你觉得需要妈妈帮助,妈妈就帮你。”
我们一进家门,儿子拿出试卷说:“妈妈,你来和我一起分析试卷。”
我回他:“你先看看试卷,把你会做的题先做了,不会的题,我们一起来。”过了一会,儿子又喊:“妈妈,来吧,我自己会做的题都做完了,剩下的都是不会做的题了。”
“儿子,你是向我求助,你得走到妈妈房间来,我是老师,你得主动向我这个老师请教。”儿子说:“好吧,我去你房间,要是你教错了,那你就得来我房间。”我笑着说:“没问题。”
让儿子主动来找我,而不是我主动走到他身边,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行为训练策略,不会的题要不要学会是儿子自己的事,这件事是他主动来做,而不是我主动走到他面前,让他习惯等待,习惯有人帮他。面对他的考试成绩,他不会做的题,我们父母比他还着急,直接走到他面前,开始辅导。
他愿意来找我探讨试卷上的错题,是他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行为,是他认定学习是他的事,并开始承担,是他愿意承担的行为。
儿子来到我的房间,指着一道题说:“这个题我不会做。“你先把题读两遍”我嘱咐他,两遍刚读完,儿子兴奋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一道题和我们试卷上的另外一道题类似,应该这样做。”儿子指着题目,像个小老师一样给我讲解,条理非常清晰,逻辑思维也很清晰,其他题也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我并没有给儿子讲题,只是说:“读两遍”每次都是两遍读完他就明白了,他还能指出这道题和以前练习册上的哪道题目相似,这就意味着我儿子头脑里有了比较,联系,区别,总结和整理的思维,只有一道题是他的知识点混淆,他又查阅了相关知识。
最后,我问他,刚才你说不会的题是我教你的,还是自己做出来的,儿子笑着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是我自己做出来的”“这张试卷其实你有97分实力,可是你考试出来确实60分,是哪里出了问题?”我问儿子。
儿子说:“写卷子时,慌,急,一看就写,也不仔细想。”
儿子说的这些话我都信,因为儿子小时候,我带他时,正是我人生中内心力量最弱的那几年,那时的我内心急躁慌乱,儿子沿袭了我的思维模式,做事的态度。
虽然我现在好多了,但是我必须为我以前的急躁买单,所以,我愿意等儿子,等他慢慢的跟着我成长的脚步内心逐渐安静下来。
最后,儿子说:“老师还让家长签字”
我给儿子试卷上写上:妈妈相相信儿子可以的!其实,更多的是我相信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