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提到猺人凭借自己的装备,和边民勾结,凭借地利为害一方。
(浏览上篇《南宋时的猺人上篇——让一县的人变成惊“弩”之鸟》请点击)
在当地居民闻风丧胆,官兵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猺人放下武器归化到中央政府的管辖下呢?
在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并没有记载,也许因为他只是个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通判,并没有参与到解决边患问题中。
而身为广西经略安抚使的范成大,则详细记录下当时如何处理这个顽症的办法。
一次成功的招抚
范成大了解到猺人的抢掠、和边民勾结等情况后,1173年,他把所有驻守防范猺人的官军全部换成了边民。
这次换防总共换上了7000多人,分为五十个团,正副团长互相制衡,使他们不能和猺人勾结。同时整肃边民部队,教导他们防御猺人的技巧。
当猺人来的时候,被袭击的团击鼓作为信号通知其他团,其他团立马鸣鼓呼应救助,不需要报告官军前来参战。
另外再通知附近猺人,不许再来抢掠,如果来抢掠的话,就关闭猺人和当地人交易的博易场;如果安分守己的话,博易场继续开放。
最后挑选勇敢的官吏,和归化的52个猺人首领一起,深入到深山中的其他猺寨中,告知博易场开放政策。
这样一来,无论远近猺人,都深刻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同意了停止抢掠,开辟博易场交易买卖的条件。
于是范成大在桂林的义宁和融水的荣溪一共开辟了两个博易场,另外天子诞节(皇帝生日),县城会邀请治下的猺人首领到县里参加宴会。
1950年梧州瑶族女性这样一来,无论是远近猺人,想要抢掠县城,都要大费周章,甚至损兵折将才能接近县城。
猺人现在除了抢掠,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可以获得生活必需品,相比之下,抢掠有可能得不偿失,于是,猺人都放弃了抢掠的做法。
几个月之后,各个猺人首领到官署中来感谢范成大,并且立下誓言,约束寨中的猺人不得抢掠,如果有盗贼,猺人将帮助县城一起杀敌。
在范成大任职的两年内,所有猺人没有一个来县城抢掠的,他们在本地安心生产,成为南宋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份子。
既数月,诸傜团长袁台等数十人诣经略司谒谢,悉紫袍巾裹横梃,犒以银碗采絁盐酒,劳遣之。
又各以誓状来,其略云:某等既充山职,今当钤束男侄,男行持棒,女行把麻,任从出入,不得生事者。
上有太阳,下有地宿;其翻背者,生儿成驴,生女成猪,举家灭绝;
不得翻面说好,背面说恶;不得偷寒送暖,上山同路,下水同船;
男儿带刀同一边一点,一齐同杀盗贼,不用此款者,并依'山例'。
'山例'者诛杀也。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一桩刻木记事的官司
中东地区的石刻契约猺人首领向南宋政府献上自己的誓状,应当是专门找汉人用汉字写下来的,因为猺人并没有自己的文字。
那么他们平时订立契约或者写状词又是怎么写的呢?《岭外代答》中记录了一场有趣的翻译。
当时周去非在桂林灵川代理知县职务,刚好遇到猺人有纠纷,猺人拿着一块木板前来告状。
这块木板很有特点:
长一尺多,左边上半部分刻了一道大的划痕,下半部分也刻一道大的划痕和几十道小划痕。
在右边也刻了一道大的划痕,然后又刻了一根细细的划痕和右边的大划痕相交。
在木板的正面刻了箭的形状,又用火烧出烫痕,然后在木板上钻了十几个小洞,用短稻草穿在小洞中并且打结。
周去非当时接到这木板状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猺人这块木板到底说了些什么?
翻译这时候告诉周去非:
左上半部分的大划痕指代原告,右边的大划痕指代知县,细细的划痕说的是原告向知县投递诉状。
左下半部分的大划痕和小划痕说的是仇人将带几十个人来围攻我。
刻下箭的形状指的是仇人还要拿弓箭射我,火烧的痕迹是想让官府快点帮我处理这桩仇杀。
钻洞和用稻草打结说的是想要仇人赔偿我十几头牛,打结用来指牛角。
所以整个诉状说的是这样一件事:
仇人准备了弓箭,将要带几十个人来攻打我,事情非常紧急。我来告状是想让官府加急处理这桩仇杀纷争,并且让仇人赔偿我十几头牛。
事情最后的处理结果并没有记载在《岭外代答》中,但是可以看出这时候猺人并没有发明文字,他们更多的是刻木记事,或者通过歌谣口头代代相传。
他们订立合同都是用木板,两块木板一起刻,双方各自留一块作为凭据。这和我们现代签订合同的做法差不多。
译者曰:“左下一大痕及数十小痕,指所论仇人将带徒党数十人以攻我也。
左上一大痕,词主也。右一大痕,县官也。牵一线道者,词主遂投县官也。
刻为箭形,言仇人以箭射我也。火烧为痕,乞官司火急施行也。
板十余窍而穿草结绉,欲仇人以牛十余头,备偿我也。结绉以喻牛角”云。
一个暗含杀机的聚会
每年的十月初一是猺人拜祭都贝大王的日子,这天各个村寨的未婚男女都会聚集在都贝大王庙前。
他们要参加的是一场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舞会,男女分开,各自成群,手拉手一起跳舞,这就是被称为“踏猺”的聚会。
假如男女互相看中,男子就会跳入女子舞群中,把自己心仪的女子背走,结为夫妇。
猺人的未婚男女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结成夫妻,不需要通过父母的允许。舞会上没有人看中的男女,则会等到来年再参加聚会来重新挑选伴侣。
但是对于猺人女子来说,如果三年都没有人看中,她就会处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她很可能会被家人杀害,原因是所有男人都看不上她,嫌弃她。
这种因为没有合适配偶就杀害女子的事情,也许只是一时或一地的产物,可能只是当地的生产资源匮乏或者其他原因造成。
而“踏猺”这种民俗活动在晋代就有了记载,唐朝时,诗人刘禹锡更是直接参与其中: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期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旧唐书▪刘禹锡传》
《旧唐书》中“每淫祠鼓舞”,描写出了猺人歌舞时会有鼓乐伴奏。
猺人的乐器主要有:卢沙(即排笙)、胡卢笙(即葫芦丝)、竹笛和铳鼓。
这些乐器中最特别的应该算是铳鼓了。传说这种鼓是为了纪念盘瓠而制作的,它又被称为腰鼓、长鼓、长腰鼓、长篌。
长鼓(来源:央视)《岭外代答》中记录了这种鼓:
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郎复响矣。
《桂海虞衡志》也有关于这种鼓的记录:
铳鼓,猺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
这种鼓现在瑶族人民还在使用,它两端粗,中间细,鼓身用沙桐木做成,鼓面用山羊皮蒙上,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糊鼓面。
而在宋代时它六尺长,用胭脂木作为鼓身,熊皮蒙住鼓面。同样的,鼓面用黄泥浆糊住,这说明这项工艺起码已有前年的历史。
时代在发展,一些陋俗早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烟消云散,猺人也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整体中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这不得不归功于先辈们的不懈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