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问题都来源于问题的创造者。我正在以分析问题本质的方法化解我面对的所有问题。
放大孩子的优点,忽略做事过程中正常的磕磕碰碰,是树立充分信任孩子的理论依据。切记向孩子讲理论,不过可以一起行动哦。刚才女儿随便和我聊学习,她说:“感觉学习好难哦”。我说:“是的,确实很难。”迟疑了一下我又上升到了理论:“可能你还没有体会得到战胜学习困难的快乐和成就感……“刚讲到这女儿开始以往的正常反应——“好,不要再说了。”包括教学也是一样,凡是给学生讲理论,都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返回到刚才女儿抛出的那个话题,如果再出现这样的交流场景,我该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还没有想明白小男孩又抛过来一个问题:“妈妈,老师在讲课,我想去厕所怎么办?”这一次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重复了他说的话,重复完之后我突然有了真理:“憋不急去厕所的人,怎么还有时间在这说话?”转头看到他小跑着去厕所 ,真憋不住的样子。下一次我应该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去厕所是谁的事情,或者搞笑的说:“我可以替你去”,不行,还是不行。那就先放脑子里吧。魏老师说要去分析现象背后的原理。他为什么会把这个事报告给我呢? 女儿当时还回了他一句:“如果在班里你会怎么做?”他说:“我会报告老师然后去厕所”。老师在讲课是老师的事,我想去厕所是我的事,但是妈妈希望我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孩子在老师讲课期间本能想上厕所,首先考虑的是妈妈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依据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看来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侵入性太强了。
刚才他和猫咪玩,我看了他一眼,他立即回应说:”我吃了这个水果就会写作业,“我趁机向他道歉,之前对他的学习侵入性太强了,是我做的不对。 但事实上他仍然没有去作业,又来到我的身边,微微的问:”我不知道做什么?“ 还没有等我回答,他又被我身后的雨缸吸引了,我也陪他玩了一会,发现一点有关浮力并没有因为瓶子是否封口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淘气的家伙又过来模仿的的动作敲打键盘,发现上面我写的关于浮力的问题,立马又来了精神,准备道具,给我做了另外一个瓶子放进水里的实验 :垂直放下,瓶子里的纸没有湿,但倾斜着放,瓶子里却会进水。我不明白,他重新组织语言直到给我讲明白为止。我问他为什么会这些密度、浮力之类的词汇和原理,他故作严肃的回答是他想的。总之我一说话他好像可以看透我的心思,最终我还是扯到学习上:“不学习是不会知道这些东西的”,但他还是不去作业,一转身去找他姐姐玩了。
从上厕所,到提出猫为什么不喜欢上他的腿上,到玩弄水中的瓶子,到做实验,现在又去找姐姐刷手机,我都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学习了?
很喜欢《我们的孩子》中的这么一段话:“孩子想做的事在父母看来或许都是危险、毫无益处或对身体有害的事。然而如果孩子想做的事,全部禁止做,孩子的世界就会变得十分无趣。……对于充满好奇的孩子而言,想做而不得,心理上就会很逆反,认为这是一个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世界,从而失去想要主动做什么的愿望,而只能在别人的要求与命令下行动。”但我的困惑是孩子现在仍然没有主动去听课,即使他已经错过了第一节。可能他在考验我:是否真正的退出了对他学习的侵犯。正在我打这句话的时候,他去听课了。如果不是忙着写这份反思,我肯定早就站起来迫使他听课了。但其实这段时间他的思维并没有闲下来……,或许比听老师的课获取的更多更实用。而且他是不允许自己的学科很差的。
反思所得:1.静静的观察,耐心的等待,关键时的帮助,玩耍时的陪伴(最后两条要建立在个人不断的成长之上)。 关于和女儿交流的反思暂时所得:2.认真的倾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