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本真,才不负新教育
今天是真感到热了,并且出了汗的!尽管大街上早就是衣袂飘飘的夏装了!连小孩都穿上了短袖。我是个迟钝的人,对外界的感知一直不那么敏感。
比如这个季节,比如遇见新教育。目前,新教育正在河洛这片土壤上如火如荼地行进着,不仅落地生根,而且恣意生长,并已经呈现出多种实践样态……
但我的理解粗浅,有点羞于拿出来说。只能就自己这些年的做法向新教育靠一靠。
新教育提倡阅大阅读——营造书香校园,这一点很实在。连我儿子都说,将来他要是培养孩子,小学只让他多读书就行了!这些年我断断续续也读了点书。但多是历史方面的,偶尔也瞟几眼心理方面的,没啥目标,主要是自己用。
其实,我蛮希望有一间这样的教室的。就是能和孩子们一起读读书,一起谈谈书,并可以采用专题教学(语文)。在语文专题教学的范围内,有计划有方向的加大阅读,既兼顾考试又不落下读书和思考,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会读书,会说话,会思考,爱写作。显然,这些在我们当前的毕业班,是行不通的。孩子们为了分数和升学,争分夺秒地忙作业,忙考试,这个实验太冒险。
我不想说,那些虚头巴脑的话。但读书的确是一件终生受益的事。读书,不但丰盈我们的内心,也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少迷茫。所以,这么多年来,课堂内外,不管是读了哪本好书,或是看了哪部电影,我还是忍不住要向孩子们推荐。
前些年初三上学期语文课,我曾坚持陪孩子们读过一段时间名著,但是比较粗略。我每节课都争取穿插分享水浒和红楼人物,孩子们特别喜欢,也有个别学生因此锻炼了口才、爱上了名著。可惜面太小,后来又因为种种原因就搁浅了。
现在教历史,历史类的好书也是浩如烟海,可孩子们没时间,所以我特别喜欢向他们推荐电影(这两年的寒暑假作业):反映法西斯暴行的《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飘》《汤姆叔叔的小屋》;反映印度殖民文化的《印度之行》;反映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佐罗》;反映世界古代文明的《阿育王》《特洛伊》等等;……当然中国的这类题材更多。励志片就更多了《肖申克的救赎》《风雨哈佛路》《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摔跤吧,爸爸》《国王的演讲》《放牛班的春天》等等,这些我都一路陪我的孩子看过。孩子们如能够把历史知识与影视作品联系起来,那种理解和提升就不是考高分的功效了!遗憾的是,我们还一直没有来得及探讨心得。
朗诵,算是我的一点小爱好。从学生时代的广播站起,朗读就一直伴着我,让我在匆忙的人生里,还能仰望一下星空,怀念一下诗和远方。
当然,这些都是不少老师的经历,更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听、说、读、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坚守住,被各种原因左右而放弃了!我们能否真正能给孩子们适时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天地里驰骋,这必须需要坚守。
我们的教育,应是唤醒每个孩子生命中不为人知的美好与神秘,就是让孩子们有能力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更全面的人”。为什么此时此刻的中国提出在未来的愿景的时候,要有一个更全面的人?而我们的教育是否发生着改变,应和着更全面的人的塑造?
新教育提倡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正体现了十九大的这一愿景吗?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也正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每个孩子都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他们也渴望获得感和成就感。这也是他们幸福快乐的源泉。其实,任何人都一样,都渴望这份存在感,处于上升期的孩子们,更是如此。
当然了,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喷涌的时代,孩子们除了在校内多读书、多历练,时时聆听窗外声音,与窗外接轨也是必要的。
魏书生告诉我们,教育不管怎么变,我们只有守住我们的根本,守住老祖宗留的经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向才不会出错。
魏书生还说:要牢记“守住、守住、再守住”,守住常识,守住本真,守住宁静,守住长处,守住平凡。他还强调:要尊重规律、敬畏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学以致用。
现在好了,有政策的扶持,有各级领导的督促,如许的氛围和土壤,我们可以名正言顺放心大胆地去实践了。
当然了,学习新教育,不能朝三暮四,跟风盲从,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那样最终还是个“四不像”,而且还容易迷失自我,不知所向。只有守住本真,并坚持走下去,这才不辜负新教育。以上,就是我对新教育的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