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一夜的雨,清晨的街上寂静又清凉。
一卖瓜的老者,瘦得皮包骨,但精神极好,三轮车的车斗里摆着八九个圆圆的香瓜,香瓜应该是熟好了,颜色已由青变黄,这种香瓜以脆甜受人喜爱。
一老妇人挨个捧起瓜,放在鼻子下闻,闻一个,“不香。”放下,再捧起一个,“不香。”又捧起一个。
卖瓜的老者不辩解,任由老妇人放下又捧起。
“这瓜不用闻,一看外表颜色就知道熟了。”我说。
老妇人一听,觉得我说得对,不再闻瓜,掂起一个瓜装进袋子。
这瓜一看颜色就知道熟了,可老妇人为什么执着于闻味道来判别呢?
这一方面是由于人对事物的认识的角度的不同。
人们都想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也愿意与高情商的人交往,但一位妈妈在说道对未来儿媳妇的期许中,首先第一条就是,“不要找高情商的女孩”。
这位妈妈认为,高情商的人喜欢揣摩人的心理,专挑顺耳的、对方喜欢的话来说,在与人交往中如鱼得水。
但高情商的人更是一个审时度势的,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人生难免坎坷,高情商的人惯于趋利避害,面对人生的逆境缺乏一份勇敢的担当,不计功利的等待,朴实的相守。
看人看事的角度不同,对人事的理解有时就大相径庭,正如苏东坡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峰”都是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在苏轼的眼里,庐山无论是“岭”还是“峰”都是美的,而现实生活当中,横看是“岭”就否认了侧看所得的结果“峰”。
谋士陈平,被人告发“盗嫂受金,反复无常”,与嫂子不清不楚,接受贿赂,立场不坚定。刘邦没有偏听偏信与陈平的一次谈话,就认准了陈平是个人才。
果然,陈平在辅佐刘邦时献出六大奇计,其中“巧施反间计”,让项羽对范增失去了信任,“金蝉脱壳”,帮助刘邦从荥阳安然撤退。
看人看事,不仅要看清,不能以偏概全,更要挖掘事物的有益有价值的一面,慧眼识珠,避免因美玉蒙尘而遭弃。
老妇人的行为,也体现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的单一,思路的狭窄。
贾平凹在《丑石》一文中写道: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在我们眼里不能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可是天文学家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
而在作家眼里,“感到他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事物本身就是多面的,学会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事物,才不会失之于偏颇。
老妇人为什么执着于闻香味来判断瓜熟没熟呢?
这是基于她过去的经验,瓜熟即香,但她没考虑到,刚刚下过雨,雨水洗刷了香气。
经验有时候是靠不住的,要顺应形势的变化。
老妇人应该是看到了瓜的颜色已经由青变黄,但她还执着于闻香味儿来判别。
这是因为性格中的一份苛刻,要求完美,小事不敷衍,求全责备,既要熟也要香,“实现利益最大化”。
我不知道老头为什么那么淡定,不辩解,对她视而不见。
也许老头明白,顺其自然,爱要不要。世事繁杂,良莠不齐,众说纷纭,唯有守住本真最无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