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混迹于世界,就必定要和周遭的一切发生着关系,心中总是会涌动着一些情绪。怎么解释这个情绪?我把它理解为你与这个世界各样人、事、物之间的牵念,是对这个世界深深关切和操心。海德格尔把这个状态称之为”在世“的样子。他用了三个德语词,直译是“烦”。
Sorge——烦,也代表操心、牵挂
Besorge——烦心,也代表操劳、牵念
Fursorge——麻烦,也代表操持、牵心。
因此,烦,也不“烦”。多想想是牵挂、牵念、牵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好的诗文背后是人对这个世界的牵挂之情,人与人的爱和思念,人对自身的忧虑之感。
世界是人与万物裹在一起、交融在一起的集合。宇宙仿佛一个容器,包纳着万物。人与万物可以是互为主客体,是相互认识的对象。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于世,一定要和其他人交往。人总是要和其他人相遇,也总是处在和他人交往的状态里。因此,人的内心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和他人的牵连之感,这就是“牵心”的状态。
所有的烦,是一种牵挂。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心中总是有“放不下”的东西,因为你没办法完全做到了无牵挂。因为我们绝大部分还是常人,或说大众。
如果烦是日常,那不烦也是所愿。牵挂、牵心可以,但也还是不要在“大众”言语中迷失了自己。
如何对不被无妄 “牵挂”?支持大家做一个自我觉察:
1)说:我们是在“鹦鹉学舌”么?
2)看:我们是否有深度思考的习惯?我们是否习惯于流于表面的看,是否习惯于只是凑热闹、围观而已?
3)两可:我们是否有“说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的自我允许之中?
自我觉察帮助我们保持觉知。不断的觉察帮助我们“去牵挂”。看见有意义的“烦”,尽可品味动情的牵心、牵挂。看见无妄的“烦”,于是也不烦,本质,专注、笃定的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