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名师之路上的自我身份认同

名师之路上的自我身份认同

作者: 昔日从来 | 来源:发表于2016-12-23 11:01 被阅读202次

不知不觉中,参加“名师之路”沙龙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了,很遗憾,我没有能成长为一位名师,但在通向名师之路上,有49位道合者的陪同以及教科室所有领导的提携,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一 我是谁

一、我是一名教师

教师是我的职业,当我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教师就成为我的必然身份,在我的生涯中打上的鲜明的印记。在没有走进“名师之路”沙龙时,我将自己定位为做一名能考出好成绩的教师,全心全意与分数作斗争,分数成了我教育的全部,心情随着分数起伏,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将分数作为唯一尺度。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逼仄,喜怒无常,学生与我的关系渐渐疏远,这全是分数惹的祸。我如阿纳斯塔西娅·格里哥里耶夫娜一般“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不幸,是我生活中的悲剧。我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我已经步入了职业倦怠期。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苦思冥想:这就是我喜欢的教师职业吗?我的职业幸福感在哪里?我难道就这样做一个教书匠吗?看着别人一个个学术头衔的光环,我就这样做一个普通教师吗?

对分数的恐惧让我进入职业倦怠,如何克服这种恐惧?如何找到突围的出口?我陷入了迷茫。

我该去哪里寻找我的职业幸福感?

当我向师傅秦志强老师诉说我的苦恼时,师傅说:“你的现状是你把分数看得我太重,教育需要分数,但分数绝不是全部,教育主要的功能是教书育人。你可以进入名师之路学习,走出学校,放眼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别人如何教学,看看别人如何做教科研。”我也曾请教过张淳老师,他的话和师傅如出一辙,频频提及“名师之路”这四个字,看来我要改变改变现状,参加“名师之路”沙龙是最好的良药。在我对“名师之路”满怀憧憬的时候,名师之路开始新一轮招收教师,我想起张爱玲的一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名师之路一直在这里,等待着像我这样的老师走进其中,投进怀抱。

一切似乎如准备好了一般,名师之路已经在我必经之路上,在我苦闷彷徨的时候,等我。

经过严厉的考核制后,我战战兢兢地跨进了名师协会的大门,从此奔跑在通向名师的大道上。

二、我是一位奔跑在名师之路上的教师

想起名师之路,能想起的就是永远在路上,2014年的南京之行,2015年的武汉之行,2016年的北京之行是我终身难忘的记忆。异乡的游学是辛苦的,每天7个小时的讲座,晚上回到房间的笔记整理以及读后感,但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充盈,我终于明白,在教育中最美好的事情不是分数,而是生命的成长,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我的,我的精神开始复苏、成长。不能忘怀一个个教授的名字,南师大胡金平教授、赵凯教授,武汉大学欧阳祯人教授,曾做过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一等秘书的李荣建教授,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肖川教授的助手曹专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生活永远在别处,我就像北师大的灿烂绽放的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

讲座不仅是外出聆听,更多的是请进来,我有幸见到肖川老师、周建忠老师、王灿明老师等一位位大师。特别是周建忠老师,26年在他的课堂上聆听他对屈原的研究,佩服他的博闻强识,26年后听他的讲座,依然如沐春风。

跨入中年教师的行列后,我极少上公开课,当第一次接到到盐城中学上课的通知时,我颇为紧张,徐主任语重心长的话始终在耳畔回响:你不仅是代表自己,更代表通州区的形象。我一遍遍涵咏《社戏》的深刻含义,查阅大量资料,确定了从“人”切入文本,从演员、观众、作者、我们四类人群的角度解析课文。教案写出后,就是一个磨课的过程,我一遍遍的试讲,一遍遍地修改,甚至到了盐城中学,我又将导语作了修改,我用上了在盐城中学拍摄的有关汪曾祺的图片,学生瞪大了眼睛,我这个异乡教师就这样走进他们中间。从此,我知道:在课堂中,一定要有人,有文本里的人,有作者,有学生,还有一个我,在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中,完成教学,这才是有生命、有温度的课堂。带着这样的理念,我执教了《怀念红狐》、《我与地坛》、《兰亭集序》、《从你的去世界路过》等一堂堂公开课,2015年在“一师一优课”的晒课活动中,执教的《方山子传》获得“部级”优课。每一堂课就如同我的每一串脚印,印证了我在名师之路的成长。

名师之路留给我的最温暖的记忆就是读书分享,一学期一次的读书分享,对我来说不啻饕餮盛宴。在读书分享会上,结识了读书大咖邱磊老师,写作大咖陈春老师,故事大咖陈枢钰老师。一场场讲座,让我明白教育理论书籍不是空中楼阁,要与日常的教育生活相连。在短短的两年里,我阅读了《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给教师的建议》《自卑与超越》《民主主义与教育》等一系列教育论著,写下了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并在北京之行的读书分享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了我的读书笔记《回到教育的原点》。

二、我将去向何方

对我而言,有生之年成为教育家是一种奢望,成为特级教师或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难度也非常大,如果一切都是浮云,我愿通过我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一位研究型的教师。

1.研究型教师是一位永远处于阅读状态的教师。

日常阅读构成了人的精神长相的基本元素。真正的日常阅读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但它本身并不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因为日常阅读所隐含的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它才对人的日常生活构成有深度的持久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要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地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阅读应是最基本的行走方式,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但人生短暂,而书籍浩如烟海,选择书籍变得尤为重要。爱默生读书有三条实用准则: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喜欢的书

。作为教师,选择学科专业、教学策略和方法、教育心理等方面的书籍阅读,对教学工作是大有益处的,但是也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这些实用性强的读物。作为语文教师,知识面宽一点,知识广博一点,不但有利于课堂内容的架构,也有利于展示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未来我将多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并要跨界阅读,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书籍,让自己具有更开放的视野。

由我和张青云发起的“阅读经典”读书群,经《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的翻译者吴国珍教授推荐,荣获“教师月刊2016年度教师”。我们的共读活动主要借助于网络,以QT语音房间(房间号:32556925)为主要平台,定期进行共读研讨。每次共读一到二个小时不等,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差不多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读完。目前正在共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鞭策,阅读将成为我教学之路上重要的行走方式。

2.研究型教师应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

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倡导者、美国学者罗伯特·恩尼斯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康德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怀疑和反思。

上师大附中余党绪老师认为“一个人没有想象力,可能是一个非常枯燥的人,但是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和质疑精神,这个人不仅在人格上是不健全的,在科学发展和艺术贡献上也难有作为”,他认为中国学生迫切需要批判性思维,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需要教师去培养。康德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一是怀疑一是反思。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良莠不齐的信息混杂,老师具备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抱着审慎的态度对待教学参考资料,对待权威们的研究结论,始终秉持“我不能替别人思想,没有别人我也不能思想,别人也无法思想”,不做传声筒,不人云亦云,才能成为一根“有思想的苇草”。

我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对教参上的朱先生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感觉到不能认同,教参上上做如是说明: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似乎是政治黑暗是造成朱先生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对于这一点,我不太认同:理由有三:1.朱自清先生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因而饿死,体现的是民族气节,而非对国民党的深恶痛绝。2.如果是因政治形势不明而彷徨,作者为什么会想起江南?是因为江南革命取得胜利吗?3.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如果说作者的不宁静由革命引起,那么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要做的事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白天一定要说?朱先生是为了革命吗?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有孙绍振先生、熊芳芳先生的文章,韩军先生的课堂实录,朱自清先生的《那封信》《哪里走》等等,渐渐地张先生颇不宁静的原因浮上水面:朱自清在杭州一师教书时,已与父亲不和。因为贫穷,家庭失和,为了减少矛盾,节约开支,朱自清回到家乡任扬州八中的教务主任。由于庶母的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的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得领取,被直接送到家里。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另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朱自清于一九二七年一月从江南接家眷北上,途经上海时将他的长子和长女由他的母亲带回了老家扬州,而朱自清仅带着他的妻子和次子次女回到北平,分别时他的长子一再嘱咐:“爸爸,别忘了暑假一定来接我啊。”而朱自清写此文的时间恰是一九二七年七月,荷花盛开的时节,正是暑期来临的时间,而他和儿子的约定却难以兑现了。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

对朱先生内心“颇不宁静”的批判性研究,让朱先生还原为普通人,一个饱受家长矛盾困扰的儿子和父亲,也让我还原为一个思想者,能以“人”的姿态站立在课堂的中央。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看世界的最佳途径,就是走在名师之路上。

名师之路上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关文章

  • 名师之路上的自我身份认同

    不知不觉中,参加“名师之路”沙龙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了,很遗憾,我没有能成长为一位名师,但在通向名师之路上,有49位...

  • 自我身份认同

  • 《自我身份的认同》

    时间的乘客,你好,欢迎乘坐30路末班车,这是你的车票请收好。 车牌号:30路末班车 车票号:H20220806 车...

  • 2020-10-25

    自我塑造 身份认同 社会自我

  • 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9

    心理自我发展过程中,还有个关键词叫“自我认同”,包括身份的认同、性别的认同、角色的认同,等等。假如自我认同出了偏差...

  • 女性身份的自我认同

    周末参加了秀芳老师的课,其中一个走秀环节让我感触颇深,来参会的美女们各尽其美,或端庄,或文静,或羞涩,或妖媚……总...

  • 社会身份与自我认同

    昨天跟着陈老师团队去参加村庄的活动,见到了很多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虽然大家可能同样都是社会工作出身,但是大家的专...

  • 学会放下身份

    人的“身份”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

  • 2019-07-26

    2.身份认同:个人或群体的某种独特品性特征,与自我认知密切相关。 身份认同是后天塑造的,并非先天获得。库利和米德两...

  • 11.27青春期使命:如何确立身份认同。

    11.27青春期使命:如何确立身份认同。 对身份认同后,对我是谁有了答案,对自我形象太在意,尤其是别人看到的在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师之路上的自我身份认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kk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