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任何人都逃不过这样的尘归尘,土归土的归宿。她也不例外,只是事发突然,依然是怅然若失感觉。
我叫她婆婆,但和我一点血缘关系都没有。在老一辈的印象当中,她给我的印象却是最深的。
她叫什么名字我真不知道,确切说是我结拜兄弟的奶奶,在川北,我们把奶奶都叫婆婆。我也记不清第1次见到她的时间,该是小学六年级吧。记得每次去的时候,她总是很高兴地迎接我,热情的的打招呼,”哎呀,你来了啊,老婆子好久又没看到你了哟。”
她喜欢和我拉家常,她经常说,虽然待在家里也能走走,但是很少有人能和她讲这么多话。她总说我的耐心比兄弟好。
我6岁时,奶奶就去世了,对老人天生就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尤其是那种慈眉善目的老人。
婆婆的腿脚不灵便,走路一高一低,这也是她不能走得太远的主要原因,那时她已是70多岁的高龄。在这个年龄段,身体好,眼不花,耳不聋,声音洪亮,老远就认得出我的。在老家都是凤毛麟角了。
我也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一种原因,我总能和这位慈祥的老人聊天,说很多话,她很高兴,我也很开心,这种感觉很惬意。
因为和兄弟的关系非常好,父母的关系也不错。而我也经常到他家去蹭饭。婆婆很喜欢孩子,即使我带着我们的院子里的小朋友一起去,叽叽喳喳的闹个不停,她从没有嫌吵,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觉得打扰了清静。
可能是因为言传身教吧,无论从婆婆到叔叔阿姨,还是到我的兄弟,他们都是宽厚待人,平易近人。
后来我离开了家。回家的时间很少,但是每次我回去看她,见到我,她都格外开心。有时候我想慈眉善目人,没有理由不健康长寿吧。
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推测,但是老天也确实眷顾了这个老人。在以后的10多年中,我很少听到关于婆婆生病的消息,只有偶尔有一次听说他她在家一个人走路摔过一跤,但是后来又通过家里人的细心照料。借着拐杖也能够慢慢的行走了。
后来兄弟在县城安家,老家的人大都外出了,我逢年过节去兄弟家,但都没见到婆婆。她的子女众多,按照协议,大家都按三个月时间轮流照顾。我去的几次恰巧都在其他的子女那里。
随着年纪慢慢的增长,她的记忆力渐渐丧失。最后就演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老年痴呆。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善良的老人依然秉持善良的本性。住在自己的子女家里面,他都会经常的感激他她的儿子和儿媳,”不好意思,在你这儿待久了,麻烦你了,你看什么时候送我回家吧。”
这时候她的子女就不厌其烦的告诉她,”这儿就是你的家哦。”其实大家都知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她念叨的就是老家的房子。
可是时过境迁,大家都搬走了,年久失修,老屋已破旧不堪,没有了居住的条件,但经不住婆婆的反复提及,也怕90多岁的老人说走就走。
叔叔最后回到了老家的镇上,买了个门市。在那里做点小生意,同时也把婆婆接回了老家,有时候陪她往下面走走,看看老屋的样子。
婆婆身体的机能已经退化的不行,吃个拉撒都已经完全忘记了。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两年。终于在前天。这位善良的老人在老屋静静的躺着,平静的睡去了,再也没有醒来过。
今天中午12点钟收到兄弟微信,知道了婆婆去世的噩耗,兄弟觉得我相隔太远,如果回去一趟,舟车劳顿也辛苦,反复宽慰我,就说一切从简,明兄弟说婆婆没有痛苦,安心平静地走的。明早下葬,入土为安。
相距甚远,而没有见到老人家最后一面,最后一程也不能送她。惭愧,遗憾。
我永远记住的是那个,微笑着大声喊着我的名字,告诉我有空再来,说自己的腿脚不灵,便不能送我的慈祥老人。
婆婆,一路走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