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安排刘老老几次来贾府,这是作者写作策略与技法的高明体现。
通过一个乡下老太太的视角,将贾府人习以为常的生活进行陌生化处理。在这样的处理中,作者也跟着刘老老对贾府有了重新的认识。
现在的很多小说和影视剧,在“陌生化”这点上,弗如《红楼梦》远甚。它们写出来的人物没有生活和识见上层次区别,这样一来呢,你看这个东西是这样,他看这个东西还是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对同一件事的认识都大致相同,这就不能带给读者阅读上的新鲜感,也无法给读者更多看问题的思路和眼光。
作者安排刘老老这样一个人物出现,这是在写作中进行“陌生化”。除了这一点外,刘老老的出现,还给作者的写作,带来了一种“鲶鱼效应”。我这样说,也不知确切否,下面我具体来说。
沙丁鱼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鲶鱼的好动。沙丁鱼生性如此,这便给运输沙丁鱼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运输过程中,沙丁鱼经常大量死亡。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聪明的预付想到了鲶鱼,将鲶鱼放到运输中的沙丁鱼里,这样一来,沙丁鱼也随着好动的鲶鱼活动了起来,于是,沙丁鱼的死亡率便大幅度地下降了。
这就是广为人知的“鲶鱼效应”。那么,具体到小说的写作来说,怎样的写作就是运用了“鲶鱼效应”呢?我认为,作者运用“鲶鱼效应”,首先要做的是塑造出一些“沙丁鱼”式的人物,其次要做的是将一个“鲶鱼”式的人物放在这些“沙丁鱼”式的人物中。
《红楼梦》的第四十一回,可以说就是作者成功地在写作中运用了一次“鲶鱼效应”。刘老老这个会说会笑、出了点儿洋相的老太太,就是作者安放到贾府的一条鲶鱼。刘老老这条鲶鱼一出现,贾府平日里这些从来没有放声大笑过的沙丁鱼们,也跟着刘老老欢笑了起来。
于是,《红楼梦》在这个地方便显得热闹了起来,很有看头。但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有一条沙丁鱼,没有被刘老老这条鲶鱼感染到。这条沙丁鱼是谁呢?这条沙丁鱼是妙玉。
在写作中运用“鲶鱼效应”,但又不把所有的沙丁鱼都写成一个样子,妙玉这条沙丁鱼就是漏网之鱼,就是与众不同的沙丁鱼。也就是说,作者是有所保留地运用“鲶鱼效应”的。
作者将“鲶鱼效应”运用到写作中,将故事写得一下热闹了起来。如果你要写小说,这一点非常值得你学习。
但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不是邯郸学步地使用“鲶鱼效应”,而是有所保留地运用。这一点更值得所有写小说的人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