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新媒体突围组已经18天了。在这期间,陆陆续续有8位文友提前退出。有的说在乡下没有网络发不了文;有的是因为工作忙碌没时间写文;还有的说没有得到相应的写作指导……
每个人离开的原因都透露着一股“无奈”与怅然若失的表情。
刚开始没有加入新媒体突围组之前,我还在犹豫着到底要不要加入或是选一个治懒组,每天写个三、五百字,上交一下,打个卡、分享至朋友圈就可以了。不过细细想来,治懒对于我来说也算不上啊,这么多年虽没有像这样大篇幅的写过,但也持续的再坚持写。感触上来了,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有时也会在朋友圈发点微文,偶尔也会去投稿论坛串个门。所以,懒是不成立的。
那么我选择参加写作的意义在哪呢?是想证明我可以写,还是我的文笔优美,可以受到大众的欢迎与认可?又或是,不甘于这么多年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的写作基础上?一个个问题抛向了我自己。
但有一个声音是坚定的:“我喜欢写作,并且愿意把生活中的苦难与快乐与文字溶于一起。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这些文字成了我最真实的影像,它或许是平淡的、激情的、无奈的、迷惘的。但我的内心是热爱它的。”
从正式加入新媒体突围组后,我已不间断的写了将近一万六千多字的文字。这里面的文章大多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悟,虽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也没有脑动大开让人眼前一亮的节奏,但是所写之处无不透露着自己的真情。
从开始向专题投稿被拒绝,到后期写的文章被专题收录,这一段的心路历程只有我自己深有体会。
昨天与文友聊起,当写作“激情”褪去后,我们能留下的便是坚持了。
在当下现实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稿费只是单从的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还在写作的人,又有几人?
文友说刚开始的那些天,他还会经常向专题或是首页投稿,除了得到关注外,并没有其它的报酬。以至于后来他便不再投稿了。话说的很现实,但不得不承认也是我在意的地方。
前不久看海蓝博士的书《不完美,才美》中,谈到怎样鉴定自己是真正的喜欢某一件事。她在书中说到:当你发现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你还愿意去花时间和经历去做,并且长期的坚持在做,这样的话才能确定你是真正的喜欢它。
当时看到这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到位的一话,顿时让还在迷惘中的我茅塞顿开。
很多人都不确定自己对一件事的喜欢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小爱好,还是仅凭自己的一时兴起。
我想海蓝博士的话给了我们确切而又深刻的答复。
如果我们是真正的喜欢写作,又怎会去在意稿酬,又怎会去在意别人的关注,我们完全是凭着自己体内对文学的热爱去写的。写作不仅能让我们可以抒发情感,也能让我们能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另一面。写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让我们停不下笔的思维导图。
其实一直困扰着我们对人对事的看法是我们的心态。把自己内心失衡的东西散去,让心澄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