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止中国木建筑
如何欣赏寺庙?从历史,地理和环境看懂佛寺建筑

如何欣赏寺庙?从历史,地理和环境看懂佛寺建筑

作者: 我叫大新啊 | 来源:发表于2020-03-11 18:30 被阅读0次

    本文4242字,阅读约7分钟

    对于佛寺建筑,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毕竟佛教早已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历史上,佛教同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汉唐到明清,我们留存了大量的佛寺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如今遍布各大旅游景点,可以说是我们轻易能够接触的建筑。但是你是否知道怎样欣赏寺庙?寺庙的布局又有什么讲究?其背后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很明显,如果你都不知道,那么参观寺庙并不是那么舒服。一座千年的寺庙,或许在你眼里就是一栋老旧的建筑。如果你对其有深刻了解,那么当你再次触碰那一砖一石的时候,这些建筑所流露出的就不仅仅是跨越时代的巧夺天工,而是触及你内心的感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么个道理。

    佛教建筑演变图

    毕竟建筑的作用不仅仅是居住,也是历史痕迹的承载物,每一个朝代都会在建筑上留下痕迹,我们只需要对建筑稍加发掘,就能从建筑上看到历史的过往,古人的思想,以及那段岁月下的辉煌,看懂了建筑也就看懂了历史。

    汉传佛寺的源头——从白马寺讲起

    我们所说的佛教一般指的是汉传佛教,在中国除了汉传佛教,还有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三脉。尽管佛教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是汉传的源头却是在西汉末,东汉之初,从印度传来的佛教经过西域传入中国。但是当时儒学依旧是主流,佛教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进入了中国的印度僧人,只能凭着一腔热血游行化教,佛寺还没有出现。

    佛教思想的宇宙观

    但是儒学是和平年代的主流,宗教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乱世。五胡之乱让佛教看到了机会,迅速在中国占据了一席之地,大量被战争残害的百姓,对未来充满疑惑的统治者,似乎都在佛教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为了给越来越多的信众讲经,僧人开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修建了最初的佛寺。

    白马寺模型图

    公元68年汉明帝时期,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位于洛阳的白马寺正式建造完成(现存的白马寺是元明清时期的遗迹,但布局不变)。白马寺的核心理念还是印度传统佛教思想的“精舍”,佛寺中间有一方院子,周围一圈则是高墙,院子中间有一座佛塔。在需要讲经的时候,百姓就会聚集到中心的佛塔下面。当时的佛塔是佛寺的核心,在《魏书·释老志》记载佛塔“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一切佛事皆围绕佛塔进行。

    窣堵坡

    白马寺的佛塔是经过“汉化”的,佛塔在印度的原型叫“窣堵坡”,外形就像我们看到一座圆冢,主要是为了放置僧人遗骨,也可以放经文或者佛教法器。佛教到了中国之后,印度“窣堵坡”和中国的“阁楼建筑”相结合,产生了我们常见的佛塔(舍利塔)。虽然佛塔外观发生了改变,但是作用千百年来未曾有变化。

    佛塔种类繁多,既有可以登临的木塔,也有仅供欣赏的石塔。同样佛塔也不是只有汉传佛教一脉,印度佛教在其它地区的传播,也和当地本土结合出多种多样的佛塔。东南亚地区的佛塔和中国佛塔属于平行一脉,但是缅甸,泰国等明显受印度“窣堵坡”影响更深,而像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则以学习中国佛塔为主。

    汉传佛寺逐渐成熟——全民“舍宅为寺”的风潮

    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中国兴盛,此时的佛寺建筑尚且处于雏形。到了北魏时期佛教迅速传播,开始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对佛寺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士族,富商开始把自己家的家宅捐做佛寺,开始了全民“舍宅为寺”的风潮。

    “舍宅为寺”时期,不需要重新选地区铸造佛寺,只要在原先住宅的院子里修建一座佛塔,把原本建筑的前厅当作大殿,后堂当作佛堂来讲经,根据当时的洛阳永宁寺考古发现,还有同时期的日本飞鸟寺建筑布局,当时的佛寺已经有了后来佛寺的雏形。

    舍宅为寺

    这些布局包括佛殿在中轴线上,佛塔位居在佛殿之前,北魏时期的洛阳永宁寺考古发掘证明,从寺门开始建筑排列依次是寺门、佛塔、经堂。在《水经注》中对永宁寺的佛塔是这样记载的:“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作九层浮屠,浮屠下方基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

    而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文化,从百姓到统治者,都对佛教抱有崇敬与信仰。依托唐朝的经济繁荣优势,唐朝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佛寺群落,这些佛寺不再只是单独的塔院,大量的回廊殿堂让佛寺变得巍巍壮观。

    唐朝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能够大兴土木,大型佛寺可以连绵数里,足以和明清紫禁城相媲美,此后的佛寺再也没有如此恢弘雄伟。敦煌壁画中就保存了一些佛寺画像,陈凯歌拍摄《妖猫传》所兴建的唐城,也有许多建筑和视角是选自敦煌佛寺壁画,这些佛寺是对繁华唐朝的真实写照。

    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使佛塔逐渐偏离了中心,佛塔不再是佛寺的主角,院落也不再是一定要有佛塔,殿堂(例如大雄宝殿)成了佛寺主体,佛寺也从单进院落发展为多进院落。此时的佛寺不再只是宗教的产物,太平盛世让佛寺融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这些生活气息是唐朝文化的包容和经济繁荣所带来的。

    汉传佛寺的成形——“伽蓝七堂”的建筑布局

    上文中所说的佛寺布局,我们现在基本都看不到了,现在尚存的古刹佛寺,几乎都是经典的“伽蓝七堂”形制,所谓“伽蓝”就是僧人住的园林(印度僧人最早居住在园林的宅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佛寺,而“七堂”指的当然不是七个建筑,而是泛指七种建筑。

    “伽蓝七堂”最早出现在宋朝,宋朝的佛教受限于政治经济文化,并没有唐朝繁荣,虽然北宋时期有大规模修筑佛寺,但整体而言相较于唐朝还是衰落了许多。尽管如此,得益于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宋朝的佛寺也开始适应社会,逐渐有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大规模的佛寺已经不是宋朝僧人所追求的,”小而全“才是宋朝佛寺的精髓。

    在”伽蓝七堂“的布局之下,又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和“对称”布局,建筑的秩序感和功能也开始学习宫廷建筑,至此汉传佛寺的基本形制算是彻底成型,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建筑群落的主体,由山门开始依次更加雄伟,左右对称的布局增加宗教建筑的肃穆感。

    明清时期,“七堂”的功能被逐渐明确,佛寺再也没有多余的建筑,每一种建筑都被赋予了固定的功能。中轴线两侧的建筑以对称性布局,群落整体则更加规整。法堂成为佛寺建筑的主题,统领佛寺建筑群落,中轴线附近出现许多偏殿,僧人的生活区也被排列在中轴线两侧,我们看到的佛寺,大多就是此种布局。

    明清时期的伽蓝七堂

    我们能够看到的寺庙古建筑,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修建或者是修缮的,一般从大门开始,我们常见的游览顺序是“山门”进入、左右两侧“钟鼓楼”、进入“天王殿”、到达“正殿”(大雄宝殿)、后面会有后殿、配殿以及藏经阁(一般游客止步)。仔细回想一下你曾经游览过的寺庙,是不是这样一个顺序呢?那么这“七堂”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山门

    所谓“山门”其实就是寺庙的楼门,因为最早的寺庙大多在山上,久而久之就被人称作山门。佛寺的“山门”并不是一扇普通的大门,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山门其实有三个门,这三个门是有宗教意义的。在禅宗里,“三门”就是“三解脱门”,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中间最大的那个门就是空门,我们经常听到影视剧里所说的“遁入空门”,其实就是走进寺庙的大门。

    而“山门”并非是只有一种,共同点就是都不是普通人家的门,这些山门往往会和牌坊,楼阁,城楼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寺庙显得更加庄严,从而对佛教圣地产生一种敬畏。毕竟佛寺是宗教的产物,让人产生敬畏才是主要目的。

    钟楼和鼓楼

    当你进入了“山门”,就算是正式进入了佛寺内部,你的参观旅程才算是正式开始。如果是传统的“伽蓝七堂”式佛寺,那么你首先会看到左右两侧的钟楼和鼓楼,进入山门面对正点,你的右手边就是钟楼,左手边就是鼓楼,沿着中轴线对称布置。

    钟楼和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常常会出现在建筑群落的角落,例如宫殿群(紫禁城),古代城市(例如西安城,北京城),作用就是早上敲钟提醒大家起床干活,晚上敲鼓提醒大家赶快睡觉,因为古代没有闹钟,钟楼鼓楼就相当于公共闹钟了,所谓“晨钟暮鼓”就是这么个道理。

    天王殿

    经过钟楼和鼓楼,就进入了第二个中轴线上的建筑天王殿(第一个是山门)。天王殿一般跟古人居住的房子差不多,里面一般会供奉有六尊神,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陀。事实上天王殿就是因为四大天王的名号。

    说到这里就稍微提一下,四大天王原本是佛教守护神,不是《封神演义》里面那个四大天王,《封神演义》完全是一本以道教为核心的历史小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道教,所以关于佛教的神到了《封神演义》几乎都要被丑化。事实上,四大天王在佛教中地位也不低。

    不过天王殿中真正的核心人物并不是四大天王,而是憨态可掬的弥勒佛。弥勒佛放在天王殿,主要是弥勒佛的样子深受民众喜爱,一来可以山门的方向普度众生,二来可以更好的吸引群众前来,增加寺庙的香火钱。而在弥勒佛身后,其实还有一尊凶神恶煞的菩萨。

    这位菩萨就是韦陀金刚,虽然长着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但韦陀金刚本身是一尊护法菩萨,也是32神将之首,它的存在就是护持佛法,降妖除魔。所以长得凶神恶煞只是为了吓走妖魔鬼怪,本身是一尊非常善良的菩萨。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也就是佛寺最主要的建筑,如果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说法,大雄宝殿就是建筑群落的正殿,相当于明清紫禁城的太和殿,在大雄宝殿内一般会供奉释迦摩尼佛,在释迦摩尼佛的旁边就是释迦摩尼的两位弟子——阿难和迦叶。

    当然并非是所有的大雄宝殿都是供奉释迦摩尼佛,有时候你进入大雄宝殿会看到三尊佛,此时你也不要惊讶,供奉三尊佛的一般指代的是三世佛,三世佛也并不全都一样,也会在特定情况下被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空间(西方、中央、东方)上分布“横三世佛”,另一种是按照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分布的“竖三世佛”。

    而在大雄宝殿的主佛的两侧,则会分布十八罗汉,一边九位分别在主佛两侧,关于十八罗汉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也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后殿、配殿、藏经阁

    其实大雄宝殿游览完毕,佛寺的核心建筑就算是游览完毕了,但是如果你稍微留意一点,就会发现其他的一些建筑,其中在大雄宝殿后面,往往是藏经阁,藏经阁里没有武功秘籍,但是会有许多的佛教经典巨著,同时佛教僧众在举行法会也会选择藏经阁,因此这里一般是拒绝接待游客的。

    除了藏经阁之外,还会有许多其它的配殿,这些配殿往往会根据寺庙的不同属性供奉不同的佛,比如有的叫“罗汉堂”,专门供奉罗汉,有的叫“文殊殿”,专门供奉文殊菩萨,总而言之,这些配殿供奉哪位神仙菩萨,全凭寺庙僧人的心情而定。

    写到这里,关于汉传佛寺的大概算是梳理完毕了,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梳理,不过我这里只能算是给大家抛砖引玉,关于佛寺建筑需要说的还有很多。这里只希望读者们在面对寺庙古建的时候,不至于看得一头雾水。如果能把文章看到的和自己亲自游览相结合,那么也算是不枉出门旅游一趟,如果能够对读者有一些小小的帮助,那这篇文章也就不算是白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欣赏寺庙?从历史,地理和环境看懂佛寺建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sh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