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路上遇到曾经的小学同学。
“你又漂亮了”。
“你还是一点没变”。
寒暄了几句后,互相加了微信QQ。我知道,即使再多一串数字,我们也不会再发生多少联系了。
很多关系,止于社交。
在鸿雁传书鱼传尺素的年代,数行家信抵千金。在等待来信的日日夜夜里,愁不能寐,两鬓的发丝如茶烟纷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因为不易,所以更显珍贵。
写信的习惯一直保留到高中。信封上的每一个邮戳,每一笔一划写下的名子,都透着满满的惊喜。拆信封,大概是那些岁月里最傲娇的举动了。用心包装的情话,读来更加想念远方的人儿。
当社交软件成为手机必备,群发短信开始代替独钟的祝福,我们的距离却慢慢拉长了。看着朋友圈里的喜怒哀乐,我却无法再感同身受。想把心事讲给你听,却找不到一句合适的问候。
我不排斥,但也说不上喜欢。毕竟,这里也有我真正关心的人。见惯了常发朋友圈的朋友两天没有动静,会直觉的感觉缺少什么。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大部分人,只能借用“你死在我的朋友圈里”。按照妈妈的话来说,我不是一个擅于交际的人,她更希望看到一个处事游刃有余,在任何场合都能收放自如的我,而不是你家丫头脾气好,安静,内向。
事实上,我只是更倾向于和自己气场相合的人交朋友。我喜欢你,自然,会多留意。朋友圈里的多数人在第一次见面加了微信后往往没有下文,直到有需要时才会露面。所以,我不太习惯主动发出邀请,让朋友圈里再多一张陌生的面孔。毕竟怠惰的性格,也不情愿再花时间精力去把一份生疏客气小火慢煮大火翻炒直到成熟。
如此这般并不会害怕自己会变成一个人。习惯了把心情说给自己听,把笑脸留给别人。因为朋友,就像那首朋友里唱的一样: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这样的人,遇到了大概就是知己了,遇不到也正常。很庆幸,身边还有两三这样的好友,分居不同的城市,听着同一首歌,一起热泪盈眶,
时间太久了,我已经记不全小学同学的名字了。曾经在毕业的风口,我们在一张张的同学录里写下的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友谊天长地久,当年我们感情好的时候,其实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我们不知道还有时间这样一种生物,它会慢慢老去,也会死去。
读大学后,朋友圈越来越像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为彼此的需要,达成某种联系。有人说,被需要也是一种能力。的确,这种需要可能是某一项技能特长,也有可能是一种信任,还有可能是一起挨过岁月等待天明的伴侣。
这是不是一种维持友情的方法呢?我不知道,因为有人来过,有人走了,还会有新的人在来的路上。
能不能一直走下去,我也不知道,也许我会遗忘。但是在时间老去之前,我会拼命记住,记住我们曾经的笑声,记住你给我的小礼物。
谢谢你曾经来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