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失去自我的?

作者: 蓝星人研究 | 来源:发表于2016-05-26 15:24 被阅读1503次
美女上错身

最近,我看了一部美剧,名字叫做美女上错身(Drop Dead Diva),讲述的是一位身材完美脸蛋优质唯一的缺点就是浅薄无知的美女在一场意外事故后意外进入了另一位同时死亡的所谓丑女(其实也很漂亮,毕竟是女主角)的身体里,接管了她聪明的头脑和成功的事业,又利用天生的自信和乐观收获爱情友情和实现自我成长的故事。

超脑48小时

这也让我想到了之前看的一部题材类似的电影,超脑48小时(Criminal)。电影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因为头脑中的物理缺陷而无法体会任何感情,并因而狂暴自负的杀人犯,一名CIA的探员带着重要的秘密被残忍杀害,CIA决意要将被杀的探员的大脑移植到另一个人的头脑里,而男主角正因为头脑中的物理缺陷而成为世上罕有的能够移植他人大脑的载体之一,移植后,男主角仍具有自我意识,却渐渐地被被杀探员的记忆、能力、感情所影响,在故事的最后,男主角被探员的妻子和女儿所接纳,重新组成了“一家人”,明显可以看出,探员的妻子已经把他当做自己过世的丈夫看待了。

两部作品结局都算的上美满,但看完后,却让我心中浮上一丝微妙的情绪。

让我疑惑的是,是什么组成了“我们”?是什么定义了“我”的存在?

根据既往的经验,我们姑且下这样一个定义:


定义

在美女上错身中,女主角的身体里拥有美女的个性+记忆+自我意识,和丑女的身体+能力,剧中定义道:“Memory remains with soul。”(记忆和灵魂共存)而能力、智慧这种东西显然就是和大脑并存了,因此才能被美女的灵魂继承。不过这显然是一个比较浪漫主义的设定,哪怕一个小学生也会知道,科学上来讲,无论是能力、智慧,还是灵魂、记忆,都在大脑的掌控之下,是一种物理现象的表象。

而超脑48小时中的设定显得现实许多,移植成功后,男主角同时拥有探员的个性+记忆+能力,和自己的身体+自我意识,他人的个性、记忆、能力和自己的自我意识的冲突使得男主角在电影中长期处于一个混乱状态,在影片的最后,他几乎完全被当成了原来的探员,过上了和那位探员一样的生活。

看起来两个故事都是以某种精神存在进入肉体并取而代之的故事。美女上错身中最终存活的是“美女”,但超脑48小时中的男主角真的变成了曾经的探员吗?我想并非如此。

综合两部作品,留存下来的“我”所拥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这也是我认为决定“我”的存在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也就是说,“我”是“我”不是因为我熟练掌握八国语言拥有十项全能证书,不是因为我有人人称道的好性格,不是因为我能把从3岁到40岁发生的事倒背如流,而仅仅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我”。自我意识操纵着一个人的潜层欲望,在未受到任何干扰前,是它从最深处驱使着人的行动。

我们不妨片刻静思是谁在操纵着这具身体,是谁在利用智慧解决问题,是谁在回忆过去的片段,就能从中找到自己。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因为融入了他人的记忆、能力、个性的情况而导致模糊自我存在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我不能断言,毕竟长久以来都有类似“农村少女大病醒来突然满口英文要回美国”的民间故事广为流传),然而自我意识的被摧毁,却并非离我们多么遥远。姑且不论外力参与的情况,就是是我们自己,也常常成为摧毁自我意识的凶手。

我们是怎样慢慢失去自我的?

1.放弃独立思考,让经验、常识驱使自己。

经验没什么不好的,经验很好,至少我们出生之后幸存至今,就有赖于前人关于危险的经验。但如果习惯于让经验取代我们的自我意识驱使我们的行为,我们将会慢慢失去对自己的掌控。

尤其是在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如风驰电掣,即使足不出户,各种繁杂的所谓经验也是触手可得,当我们被埋在漫如烟海的经验中,光是从中挑选其一都已经让人精疲力尽,去思考和验证已知的经验,更是一道艰难的附加题,毕竟随波逐流,要来的轻松得多。

在之前Google组织的世界顶尖棋手对阵AI的围棋比赛中,我们见识到了AI这种背负着庞大的经验资料库的存在,但它同时也具有预设的强大分析排除检验能力,甚至自我推翻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而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人类的自我意识。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有一天人类失去了自我意识,而AI进化出了自我意识,世界将会变得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朦胧中也可以想见。

我们人类,很不幸的,并没有机器所预设的天赋,所以我们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挣扎着不随着经验茫然前行而维持自我意识。

实践当然是检验经验的唯一方法,但我想,仅仅是对既有经验注入自己的思考已经可以使你免于自我意识的被吞噬。当然,我们不是尼采,不必选择质疑一切的天才之路,如果有一天你心血来潮,质疑地球是否是圆的,倒也不必立刻把工作家庭丢开一边来场说走就走的环球旅行,不妨让这个小小的疑问成为支持你精神世界的廊柱之一。

2.过分融入群体。

《乌合之众》认为群体拥有独立的群体的智慧,却能消灭其中个人的理性。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群体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群体的目标更易达成,也能轻易地把其中的个人推到悬崖的边缘,让他处于随时失去个人意识的危险之中。

群体可以给我们共同的目标,清晰的前进方向,群体的成就让我们与有荣焉,因此也获得了我们的信赖,而当这种信赖演变成无条件的服从,理性的消失开始了。

以近代的例子来说,抗日战争的成功印证了群体正面的力量,某些邪教造成的悲剧后果则揭露了群体的阴暗面。

群体的形成靠的并不是全物理上的相近,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牵引。家庭也可算是一个小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迷失了自我的人我见过很多。我的一位亲属A,作为一位妻子和一位母亲,为了照顾家庭牺牲了引以为豪的事业、珍贵的健康,却只换来丈夫的背叛;我的同学B,因为家人的意愿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表面光鲜,内心痛苦,如今只盼着赶紧生个孩子给家里好获得解脱。

把“群体”即家庭的利益当成自己的行为标杆,听起来充满牺牲和奉献精神,但如果这样的行为不是出于对家族中每个个体的爱和信赖,则很可能是自我意识的流失造成的。

如果我的爱被钩在什么上,变成了忠诚和德行,这种爱是可疑的。

在你属于群体,属于家庭之前,你首先属于你自己。我不是说要劝你自私一点,只是个人的欲望和自我意识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为了群体利益而过分牺牲自我,压抑欲望,自我意识很可能会因为选择逃避这种痛苦而消失不见,让人变得如同行尸走肉

3.沉迷物质享受

意识驱使我们追逐欲望,这是一件天经地义不需要逃避的事。

金钱,美食,华服,汽车,烟,酒,舞台的灯光,异性,甚至毒品,这些光怪陆离的物质诱惑不断地轻轻撩拨我们自我意识的琴弦,而我们的自我意识也不负期待地牵引着我们向他们走去。即使最沉迷物质欲望的人,也可以被冠以勇于追求自我的名头。

然而除了欲望之外,自我意识还管理着我们的理性。牵引我们追求物质的欲望和提醒我们克制、警醒、三思而后行的理智常常打的不可开交,每场战役中总有一方会落败而暂时蛰伏,等待下一次的卷土重来,在这样欲望和理性的制衡中,自我意识得以留存。

而如果欲望彻底消灭了理性,天平彻底地歪向一边,自我意识也将遭到反噬。

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当你过分沉迷物质时,很快你将分不清,是你征服了欲望,还是欲望征服了你。


我们的精神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强壮的。它随时裸露地暴露在内在和外在的危险面前,甚至不像身体能用衣服遮蔽;但它也能支持我们走过最艰难的困境。

除了这具肉身,我们的自我意识是我们唯一生而具有的珍宝。我们的与众不同,我们的独一无二,都来自这无私的恩赐。

容貌会随着时间苍老;
知识会随着忘却消失;
性格会被磨难砥砺;
记忆会被填满覆盖;
而将支撑你走过这一切的唯一仅有的信仰是:你就是你自己。

相关文章

  • 我们是怎样失去自我的?

    最近,我看了一部美剧,名字叫做美女上错身(Drop Dead Diva),讲述的是一位身材完美脸蛋优质唯一的缺点就...

  • 我们是如何失去自我的

    文/吟游毕摩 一、沉溺于轻易获得的感官类、碎片类知识。 二、只接收低信息密度、低复杂性、庸俗化的信息。 三、习惯...

  • 我们是如何失去自我的?

    我一直都认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是高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但恰恰是这种热爱,会把人推向虚无的深渊。 几乎可以...

  • 我们是怎样失去联想的?

    我们从来就不曾失去联想,联想也不曾失去“联想”,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曾真正拥有它,我们拥有的,只是一个被我们强加上去的...

  • 我们是怎样慢慢失去联系的

    不久前,在路上遇到曾经的小学同学。 “你又漂亮了”。 “你还是一点没变”。 寒暄了几句后,互相加了微信QQ。我知道...

  • 随想《我们是怎样失去美好感的》

    经典比喻 就好比一个小女孩喜欢芭比娃娃(记住她此时喜欢芭比娃娃的感觉,此刻她活在精神世界里。所以芭比娃娃是如此的美...

  • 自我

    我们总有个阶段对工作迷茫,对感情迷茫,对生活迷茫,无论怎样迷茫,都不能失去自我,拥有自我的能力,经济能力,学习能力...

  • 自我

    浅谈失去自我和找回自我 一、 失去自我 (1) - - 在和别人的关系中失去自己 这个“自我”我觉得是指我...

  • 失去自我是可悲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别人的情感倾诉对象,可能和我是个话唠有关。可我也和她并没有什么接触啊。既然问了,还是为她写点...

  • 《一天》9.19号课程复盘

    感觉人真的是很容易失去自我,而一旦开始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越陷越深,在失去自我的道路越走越远,而最后找回自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是怎样失去自我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ct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