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第五章:生存之道之君子当自强
艺凡:接前文,前文咱们提到了荀子。儒家一直没有解释过天道和人性。
易中天:嗯,但荀子开始讲了。
艺凡:什么是天命?
易中天:天命,包括天和命。命,有两种。一是性命,二是命运。前者表现为生与死,后者表现为贫与富、贵与贱、穷与达。
艺凡:那命运是谁定的呢?
易中天:生死、贫富、贵贱、穷达,都看天意,叫“死生有命,富贵在天”。42 既然如此,那就听天由命。
艺凡:那在荀子眼中,什么是天道呢?
易中天:和道家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以天道说人道,不同之处是,在于对天道的理解。道家的理解,是“天道无为”;荀子的理解,则是“天道自为”。
艺凡:什么意思?
易中天: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并不以社会的集体意志或某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天,不会因为人们怕冷,就没有冬季;地,也不会因为人们怕远,就不再广阔。那么,一个君子,难道会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动了吗?当然也不会。由此,荀子得出结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也就是说,天有恒定的规律,地有恒定的法则,君子有恒定的价值观,也有恒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艺凡:那么君子的常体又是什么呢?
易中天:自强。荀子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敬其在己者”,小人“慕其在天者”。也就是说,君子最看重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尊重自己的不懈努力,从来就不凭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赐,这才能天天向上。整天盼着天上掉馅饼,那是小人的想法。
艺凡:这就是荀子的生存之道了。
易中天:对,后来也变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自为,则人自为;天行健,则人自强。这就是荀子思想的逻辑结论。荀子之后,有《易传》,有董仲舒,有“天人合一”,都不是偶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