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get一个新技能,就是在过年之前多大扫除的时候。家里也会做各种各样的清扫,而且是深度清扫。
今年因为时间的原因的话,我们也没有请阿姨,都是自己带着孩子在做。我觉得这样也是挺好的,因为父母示范孩子也参与到家务当中来。但是像青你抽油烟机这种比较专业的,我还是会请专业人士到家里来做,让孩子知道可以花时间买服务,不一定所有的事都得自己做。
言归正传,我们家有一个,嗯书桌旁边的柜子,贴了很多的双面胶,之前被我贴的啊,然后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可能有10多个吧。就让那个柜子,看着就很恶心。
还跟之前一样,我尝试过清理他们暂时没有成功,于是就放弃了,这就是一种轻易容易放弃的属性。各位看官可以检查一下,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啊,很多事情轻易尝试过之后就放弃。
嗯,上篇文章不是说我打通了任督二脉之一嘛。所以这个技能呢,是我最近又打通的一个。
技能:如何清除家具上留下的双面胶印子。
过程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上网百度一下,然后找个小视频,人家说喷75%度的酒精,嗯,等5分钟过来用抹布擦一擦就可以擦掉。
碰巧因为口罩的原因,我们家正好有一瓶75%度的消毒酒精。于是我就拿来试了一下。因为有一些,他贴的是比较厚和紧的,贴的比较严实的,可能这个75%的消毒酒精是效果不会特别好。
但是碰巧我那上面有一些,经年累月被太阳晒过的痕迹,他们其实已经很薄的一层了。于是这个75%的酒精一喷啊,过了一会儿再一擦,(⊙o⊙)哇,就擦掉了!
我真是太厉害了!
自己都开始佩服自己了。对于那些比较顽固的呢,我就用了一个小铲子。一边刮他,一边让酒精跟他进行一个溶解。
这个小铲子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为家具的侧面喷上去液体就会往下流,小铲子就把截留流下来的液体,再把他给推上去。这样溶解的就更快一些。
而且小铲子把它表面上的一层刮掉之后,下面的那些薄薄的一层再溶解也会更容易一些。
好啦,接下来我要上一下我的成果啦。
清理前的痕迹 清理前的痕迹是不是看着很恶心啊?心里很不舒服啊,但是这样的不舒服,我也忍了好几年。我真是太能忍了。
接下来是清理后的照片,来感受一下差别。
清理后的家具表面有没有很舒服,很清爽?心情顿时大好。
下面展示下我用的工具。
酒精喷雾 小铲子就是这样简单。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小白鞋的洗晒发黄问题,等等。
今天我就遇到了,之前一双白鞋就毁了。所以找媳妇,记得找干干净净的,说明他们家有个爱动脑筋的妈或者爸。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方法,而且不去找方法。
很多时候也不是不知道方法,而且麻烦方法,嫌麻烦,懒得去尝试。
又或者在尝试过程中,不能坚持克服困难。
这次技能不断get,让我有一种开挂的感觉。好像很多问题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最根本的就是一种勇于尝试的行为转变。
就是,行不行没关系,我先试一试。
那么我是怎么在过去几年的这种拖延啊,回避呀,逃避啊,转变到现在的勇于尝试呢?这种行为方式的转变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觉得跟一件事情关系很大,就是这几年我学习的穿搭。
在学习创造的过程当中呢,老师会鼓励我们,你要去勇于尝试,不停的去试不同风格的衣服,去做不同的搭配。
而这个过程中不是让你把衣服给买回来,而是说你可以去服装店试,或者你把衣柜里的衣服进行不同的搭配组合,然后去感受哪些对你是更合适的。
这个事情对我的一个影响就是我发现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上完课之后立马你就会了,中间会有一个摸索的过程。
这个摸索的时间可能还挺长的。因为服装色彩的搭配,确实它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像发型和妆容其实是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很快见效的,来去提升这个人的风格品位形象。
但是他给我的影响就是我变得更愿意尝试了,更敢去尝试了,我对待尝试的态度不一样了,我觉得这是必经的一个过程,我不会认为我试一次我就一定会成功,很有可能就是失败,或者我根本就没有什么成功失败的概念。就是在试的过程去找感觉嘛。
其实,之前的文章里面也提过像马云,他会说我其实我试了很多很多很多种方法,我可能失败的次数比很多很多人都多得多得多。所以才有我今天的成功。
马斯克也说过,如果你说没有失败过的话,我认为你是一个不太敢尝试的人,也不太创新。
我以前是一个不太敢去尝试的人。这个经历他对我产生了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说我最近想去尝试妆容的一个改变,因为我之前没有学化妆。
那我会怎么做呢?首先第一我就会去找一个专业的人给我建议,我去花钱上课,在理论体系上先去打通。
其次我先以较少的代价去买一堆的口红回来,因为我不知道哪个颜色适合我,我就试试嘛。我其实完全不担心,在试的过程中某个颜色不适合我,不适合我就送人。
甚至这种信念对外也会投射,对于孩子的态度。他有时候想做什么事情但是没把握,我就会跟他说,那你试一试啊,你不试你怎么知道你不行呢?这个事不一定是说要上台表演啊,不一定是去参加一个什么比赛或为了获奖什么的。
这个是很可能就是生活中的一个特别小的一个事情,但是这孩子他当时没把握。比如说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他遇到一个一米左右的小木桥,他不想走那个小木桥,他想学大孩子从那个小水渠上跳过去。但是他又不敢,他就担心自己,如果没跳过去的话会掉到水里面。
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就很重要,家长的态度其实就会给他一个潜移默化的信念,种到他的脑子里。
如果这样说别跳别跳,万一掉水里怎么办?那孩子可能就会缩手缩脚,觉得:啊,我不要去冒险。
家长如果说,那你试试呗,你不试你怎么知道你跳不过去?孩子可能不担心自己会掉到水里,他只是担心掉到水里会被妈妈骂而已。那既然妈妈也不担心的话,那我就试试呗。
或者妈妈再给加一层安全感。说:那你跳吧,我站到对岸去,万一你要掉下去,我就赶紧拉住你,但拉不住你也别怪我,可以吗?
这样的话往往孩子就会勇敢的去追求他有兴趣的,但是又有挑战的那个事情。而且他知道不成功也不可怕,太正常了。
我们的文化里面好像很喜欢用失败这个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什么以失败告终。
但是,有一种说法叫做不成功。不成功和失败有什么区别呢?
可能就是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区别吧。不成功是一种成长性思维,它是对当下这个状态的一个客观的描述,对啊,就是没成功嘛。
但是失败他更像是,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像是一种定论,这个人不行,所以他失败了。败了,不成了,倒了,不行了,没指望了。
这个挺消极的哈。
东山再起的人很多呀。而且我们真正去看的话,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谁没个曲折挫折。早期创业的时候没经验是吧?吃点亏不是很正常吗?吃了亏长了记性,后面就知道啊,这事不能干了。避免以后企业做大的时候犯同样的错误,那就要命了。
这不是吃亏是福吗?好事儿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可能从小被父母说的多了吧,骂的多了吧,不敢去尝试。
国外有一个家公司的那个创始人,在创办这家公司之前,干过特别特别多的工作种类。这些工作干的可能都一般吧,不然他也不会换,是吧?那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评价模式,一定会说这个人一事无成。但是这个人创办了这最后的这个企业,居然很成功啊。于是大家又会评价他,说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我觉得国人的这种评判心理太重了。这种心理,可能算是社会心理了吧,又会投射到自己心里,又在每天都在评价自己,拿自己和周围的人比。拿自己的老公和别人老公比,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孩子比。这,唉……
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妈,你真的可能啥事都不想去干了。因为你干错的这个,代价是很大的。所谓的这个失败,你一旦失败一次,有可能就会被他评价一次,而且被贬得一无是处。你愿意去冒这个险吗?那我还不如啥都不干呢。
但是创业者他们不一样,这群人他们是非常积极乐观的,他们愿意不停的尝试,不停的尝试,不停尝试。失败了再继续尝试,甚至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时候他继续尝试。
其实科学家也是这样的。这群人他们是幸运的,他们拥有改变世界的勇气,也有改变世界的行动。
行动就是尝试,行动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不断尝试。
希望你不是那个被束缚了手脚的人。
下次再遇到一个问题你可以说,要不我试试吧?管他能不能成呢!管别人怎么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