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ona课堂】最近,看到一则超励志母女的新闻。
视频中,就读于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55岁的周亚松女士,即将研究生毕业,神采奕奕地演唱自己的独唱曲目。
在3年前,一直热爱音乐的她决定和女儿一起考研。
因为一直怀揣着一个音乐梦想,参加工作后,周亚松坚持在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在考研前,通过自学专业知识,拿到了音乐相关的专科和本科的学历。
在陪女儿考研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学习考研。最终在考研中比女儿先中榜,提前退休重新进入校园。
女儿否决了妈妈再陪读一年的提议。
在次年,女儿也顺利考研成功,入学成为妈妈的小学妹。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
对于考研这件事,肯定会遇到困难。
女儿不再依赖母亲的陪读,坦然地恭喜并鼓励母亲入校学习。
我想,曾经和女儿并肩努力并考研成功的母亲,已经给女儿标榜了最伟岸的模样。
作为母亲,我想周亚松给到女儿最大的鼓励,是站在她的身边,和她一起面对和克服同样的困难。
世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
无论处于怎样的人际关系当中,只有经历一样的挫折和困难,才能给到最恰当的引导和支持。
与孩子成为盟友,以身教代替言传,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和鼓励。
在《最强大脑燃烧吧大脑》节目中,父子兵这样一个参赛组合令人印象深刻。
40岁的凡广宽是一名电力高级工程师,在陪同儿子凡正阳参赛的同时,自己也出色发挥,与儿子一同进入百强名单。
这样的经历,让不少孩子感慨这是别人家的父母。
对于儿子的教育问题,凡广宽擅长陪伴的方式。
因为擅长物理,凡广宽平时会陪同儿子一起学习,玩脑力游戏,同时也会探讨和钻研一些物理方面的难题。
正是这种陪伴和共同学习行为的影响,凡正阳不但学习成绩好,还有一颗勇于探索和挑战的心。一个出色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对优秀的父母。
作为父母,最幸福的莫过于有一个让自己骄傲的孩子。对于孩子,最渴望的莫过于父母的陪伴式的关爱和引导。
盟友般陪伴式的关爱和引导,才能给到孩子最深刻的影响。

正如尹建莉所说: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对于孩子,只有父母愿意陪伴自己,一起成为更优秀的人,孩子才会越来越优秀。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师家的教育模式。因为不喜欢干涉和过度管教,代老师会用行动去影响孩子,以达成自己所要求的高度。
代老师家里有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段,全家参与,雷打不动。
作为父母,认真阅读或学习;作为孩子,认真写作业,而后阅读感兴趣的书籍。
这是一个标榜。
孩子知道父母在同步学习,他才会从内心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这样说: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平等的态度,就体现在平等的行为上。共同学习和成长,与孩子的关系自然就更亲密和稳妥了。
父母和孩子并肩作战,共同成长,才是影响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正确方式。
我不知道现在的家庭教育多少是以父母的身份自居给孩子进行施压教育,语言上的批评说教,甚至对孩子进行打骂教育,我想说真的管用吗?如果你现在的家庭教育方式没有让你的孩子取得进步和实质性的改变,那就好好反思,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不要把教育问题全都交给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