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采用了小市值策略,大幅度跑赢了指数和各大基金。2017年开始管理层打压壳资源,导致小市值策略失效。
其中小市值策略,截止到2020年现在,其实也就是2017年严重跑输沪深300,接下来的2018、2019甚至今年,还是跑赢了指数的。
现在回想,这些策略之所以不敢坚持,是缺乏类似封基、债券、分级A中的确定性因素,缺乏一个锚。比如说封基的折价,到了确定的若干年后一定会消失,价格一定会接近净值的;债券也是有确定到期日的,越接近到期日,价格也会越接近面值的。分级A虽然是永续的,但每年的分红也是确定的。股票里最后为什么我还坚持了高ROE加上低估的策略,也是因为坚信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22年9月7日今天调整了小市值策略的仓位,把双创股票全部换成主板了。主要原因如下:
现在实盘小仓位在做的小市值策略,是包括了所有的沪深主板(含中小板)和创业板、科创板。回测条件还是从2007年开始到2022年9月6日,15个交易日轮动一次,平均持有总市值最小的28只股票,单边成本0.2%,次日开盘交易。
https://mp.weixin.qq.com/s/sa3K48WwTVBgYzos-7dyLQ
总市值涨到超过31亿就不选了。
所谓轮动,是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的品种之间进行轮动。大的轮动是以年度为单位的。我大概标注了一下我自己15年来以年为单位切换的品种,大致上有白马股、小市值、分离债(债券)、分级A、可转债、封基等品种。当然不可能正好是在每年的年底做了切换,也不可能满仓一个品种。以今年为例,年初一个多月还是满仓了以茅台为首的白马,后来主要以Q债为主,下半年重仓了可转债,主要的收益还是来自可转债。
在我看来,可转债的走红不仅仅在于价格逆势上涨,也不在于游资看中了这个品种,最主要的是数量越来越多!过去十几年来都是只有区区的三五十只,甚至个位数,到今天一面不断有强赎一面每周还在发行新的可转债,可交易品种一直维持在200多只。数量多了才会有量化轮动的机会。最关键的是可转债的确定性因素也非常强,涨到130以上大概率确定的(强赎)、跌到80元以下也是非常确定的小概率事件(回售)、时间6年也和普通的债券、封基到期一样是确定的事情。这些确定的因素和回测模型帮助我们坚定的去做可转债量化轮动。
别把自己当做TOP人,当成中位数人来思考这个品类和机会的风险收益比如何?
需要持续关注,或像金老师一样在果仁平台上持续跑自己的策略跟踪趋势!
逻辑上 注册制和退市政策 将带来壳资源不再那么稀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