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阳的民居古建筑中,除了陈家铺、杨家堂外,我们还去了有着浙南桃源之美称的石仓。
听说石仓的名称,源自一个传说:此地山上有个巨石石洞,每天流出稻米,成为当地米仓;后人因贪婪之心砸开石洞,从此米仓不再流米,而是流出石头成为石仓。一千多年来石仓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但石仓人世代都不忘米仓变石仓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但隐喻着做人且不可贪心。
在驶往石仓源的山路上,就会发现这里和陈家铺、杨家堂的风景稍有不同。陈家铺和杨家堂在山顶和山腰中,可俯瞰山中壮丽美景。石仓在山脚下,被青山绿水所包围,可感受山中清远幽静。
到了估计离村口不远的地方,我们就将车停在路边一户农家小院中,徒步前行。山路两边都是当地住户:有的改成了简单的餐馆,有的大门紧锁,有的看上去破旧不堪,怕是已经闲置。但能看到每家每户的大门上一定会贴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家家训。
走了大约五百米,我们就来到了石仓的古民居群。在入口处还设有游客接待处,从这里了解到村里目前有保存完好的几十幢清代院落式大宅,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也吸引了不少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的民居建筑也大多是泥墙青瓦,高翘的马头墙,因地势处在山坡地,背山面水,冬可御寒,夏可纳凉,缓坡还可免淹涝。
走进每一户门楼,留心细看,那些雕刻在门栏上的花卉鸟兽,栩栩如生,各有寓意。每幢大宅都有堂号,如怀德堂、光裕堂等,从这些牌匾中足见题字人的书法功力深厚。
穿过门厅,看见院中一角,坐着一位戴着花镜的老奶奶,正在认真的挑拣着竹匾里的东西。走近一看像是陈年大米,只见她仔细的挑着里面的小石子,时不时再左右晃动着竹匾,丝毫不被来往游客的动静所打扰,那专注的深情触动了我,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婆和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继续沿青石小路向村落深处走去,一路上逗逗村里的母鸡、小狗,心情随即被这里的祥和宁静填满,也渐渐感觉到闲庭信步的意境了。
沿着石仓溪畔顺坡而上,转过村角的咖啡馆和别致的民宿(这里也不乏一些商业旅游元素),一幢石墙围城状的建筑引起我的好奇,从远处看去,像一座石头砌成的古城堡。进入“城堡”,才知道原来这里是个博物馆,陈列的不是古董文物之类,而是契约文书。
整个博物馆是由形状规整、尺寸却不完全统一的石材堆砌而成。采用内外搭砌,上下错缝,所以形成的缝隙在不同的天气会给博物馆内带来不同的光线效果。遇到阴雨天气,屋顶石缝中会落下水瀑,有种水帘洞之美。如雨后放晴,还可以在馆内看到美丽的彩虹。贯穿馆内的一条小水渠,很巧妙的将博物馆划分成几个展览区域。独特的空间感、间断的水喷雾,明暗光线的对比、潺潺流水在空旷的石馆内淌出的回声,这一切的融合,带给人一种奇妙的感官体验。
最让我好奇的并不是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而是馆内陈列的那些契约文书。据说在石仓当地,自古以来就有“诚信”的传统,被保留下来的各种契约文书不论是数量之多还是种类之全,在整个浙江省甚至中国乡村看来都是十分罕见的。这样的契约精神在现代是否已被渐渐遗忘了呢?这个问题留在了我的心里。
参观完石仓契约博物馆,天色已晚,我带着不舍的心情告别了这个“桃源美景”之地。在我眼里,石仓的美有别于其他古村落,除了古朴、素雅,更多了一份厚重,是源于那些门牌上的家训呢,还是博物馆里的文书?我想,也许都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