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参加晨读打卡,收获比想象中要多。最大的感触是,每天早晨多了一个有趣的动力叫醒你。作为一个拖延症后期患者,每一个清早都有借口在七点的尾巴多睡一会,更别提六点半了。而这样一个小圈子,在清晨拨开清早混沌的梦境,把你从床上拉起来,于是得闲瞥一眼窗外的晨光,听Eric拆开一句句话,认识、体验和消化。
这次晨读材料是Martin Luther King 的经典 I Have a Dream , 我一直秉信文字的最终目的是需要朗读出来的,音乐感是文字的灵魂。这一点有幸和Eric想法类似。一杯红酒,只有了解了为何香甜才更加珍惜;一篇文章,只有字里行间的发现才更加回味无穷。拿到一篇所谓的经典,不是人云亦云地说好,而是体会到哪里好,为什么好,并且怎么借鉴为我所用。比如说开头的一个意象”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又或是“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一个头韵一个尾韵,有了节奏和音韵,便自然朗朗上口了。
还有画面感。一篇面对二十五万人的演讲,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的大家,描述一个接近内心又理想美好的画面,让所有人看到,告诉大家,这样的美好是能够触碰到的,试问谁又能抗拒呢?全文使用了大面积的象征和对比,为大家勾勒出画面,从而站在一个对方的角度开始理解。举个例子: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简单对比(Lonely Island 和 Vast Ocean,Poverty 和 Material Prosperity)就把当时黑人生活状况的贫穷和被隔离一下子描绘出来了。又或是这样一个简单温馨的画面: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孩子们不论出身,在饭桌边一起坐下来像家人兄弟姐妹一样其乐融融。
最后再说说背诵这个习惯吧。为什么背,怎么背,之后如何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很重要。现在想想一开始学中文,小学语文老师也没少让背课文,那时候觉得真没用,背下来早晚会忘,但不可否认的是,背诵是最简单有效的吸取精华手段。在背诵过程中,大家都不会死记硬背,而是会主动去注意到自己原来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也会把一句话甚至一段话拆开,有心地意识到原来作者在描述这样一件事的时候是这样把话讲清楚的。于是记忆更深刻。Eric还提到了一个“Memorize at the spot”的习惯,就是背诵后立刻主动想一个例子去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去,这也是我们“每日一词”的意义,这个方法最有效果的地方在于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好像有了情感维系一样,这样记忆怎么不会深刻呢?
谢谢晨读团,下个月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