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陈虻其人

陈虻其人

作者: 春寒1215 | 来源:发表于2016-10-27 20:38 被阅读101次

陈虻这个人我不止一次的在媒体人的作品中提及,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崔永元等等。

陈虻,何许人也?很好奇他怎么对电视人的影响如此深远?直到看到这本悼念他的合集《不要因为走的太远 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才得以一窥这位资深电视人的生平。

百度百科中是这么介绍他的一生:

陈虻(chén méng),著名电视人。生于1961年8月30日,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人物述林》、《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组做记者。1993年7月加盟《东方时空》,出任《生活空间》制片人,提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广告语。2001年1月,担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主管《实话实说》、《新闻调查》;2001年10月主管《东方时空》,并兼任该栏目总制片人。2008年1月,陈虻担任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副主任。2008年12月24日因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7岁。

下面就整理出我在书中看到的几个印象深刻的片段,能够一睹陈虻生前的风采。

1.-陈虻审片

陈虻审片的场面,被誉为央视“南院”的一道风景线。他去世后,有人从网上收集到不少纪念文章,对此都有深刻的记忆与深情的追念,情形如下:

机房里聚满了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陈虻一头飘逸的长发,端坐中央,俯身盯着编辑机。手边几块饼干,一瓶水,一包烟。

他不会放过任何瑕疵。审片专注时,长发随着节奏渐渐下滑,遮住眼睛,猛地向后一甩,长发复位,如此反复。一部片子阅毕,就开始点评。编导们把陈虻的点评称作“痛批”,往往痛批的时间比片子还长。众人掏出本子记下他的真知灼见,戏称“这是看别人犯错误,自己长见识”。“你骂人很狠,但被你骂过的人无不欢天喜地,心悦诚服。”网友头发接着乱在博文中写道:“听你审片,几个钟头,胜读数年书。你的精确、清晰、尖锐、超越,一针见血,无人能及”。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他骂。为什么呢?他不骂人,骂事儿。编导们说,听他骂完了出来,业务确实有长进,也知道他是为我们好。被他骂是骄傲,说明他看得起你,觉得你有出息,能骂出来。

这就是陈虻的气场。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2.-我不是在改片子,我是在改人

陈虻:我在审节目的时候,对自己有两个基本的要求:第一,不能说不好,只能说怎么样更好。第二,不是告诉你怎么改,而是激发你自己修改的欲望。

激发他自己修改的欲望,比修改这个片子更重要。如果我告诉他怎么改,他照着我的话去做了,他就仅仅是工具而已。如果我通过分析片子的错误,告诉他正确的东西是什么,找到修改的路径,那么他自己想改的就不仅仅是片子,改的是思维方法,改的是判断体系。

陈虻爱用这样一个比喻:我希望我的说法不是铁锹,是馒头。给你一把铁锹你就只能挖坑。我给的应该是馒头,你吃下去浑身是劲,愿意干啥就干啥。你觉得有劲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想拆房就拆房,想种树就种树,干啥都行。所以我认为我们之间应该是一种能量的交换,我的话变成你思维的动力就足矣。

上面是陈虻带人的态度和方式,由此我看到一个领导的气概和胸怀,君子之风,以诚相待,回头看看现在的职场,能遇到此类人,是你的福分。

那么对刚入职的职场新人,陈虻又是怎样一种态度?

3.-对待新人

一个团队的管理必须有员工的终身教育,不是说把他招进来你就用他,你不培养他,优秀的人才是不会来的,越优秀的人才越对未来有考虑。所以不是说你掌握着钱,8000块钱还不来,我给9000、9500,不是这个概念。他是否加入这个团队,取决于他在这个团队中能够学到东西,他能和这个团队一起提高,能为自己未来的发展作积累。而这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你必须去营造,你必须去追求这样的团队氛围。你没有这个追求,你就不会有人才,或者人才也会利用你。你把他吃干榨净,他也把你的钱该拐骗的都拐骗走。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在意当下能挣多少钱,而是通过在这儿奠定未来,奠定基础。在这儿工作我一个月8000块钱,是消耗式的付出,越干越不值钱;我在那儿是5000块钱,我越干越有精力,我比别的地方能学习和积累更多的东西,这时候,他宁愿选择5000块钱,也不会选择8000块钱。员工在你手下的时候,更重要的是你要培养他,而不是一味的榨取,否则你只会失去人才,特别是潜在的、真正能够成长起来的人才。你感觉到他每天都在成长,即便钱少了一些,他会愿意留下来,这是人才的选择。


通过上面的片段,我逐渐明白了为什么陈虻其人为什么在电视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他的业务能力强,还有一方面是他待人处事的哲学和态度,折射出一个做人的风采和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虻其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ds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