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芳华》,心里想说的话很多。这两天也看了几篇相关的影评,其中不乏有讨伐的,例如,腾讯大家公众号推送的冰川思想库的影评《可惜,那么美好的芳华啊,尽数化作广场舞的喧哗》,它这样开头——《芳华》是今年价值观最为恶毒的电影,没有之一。
此文不仅对电影、导演口诛笔伐,更表达了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从历史到当下的怒火和仇视,对,就是仇视般的态度,它所用的文字显露着不可忍耐的愤怒和鄙夷。评论区中有理中客的,也有附和文章意思的,附和的言论中不少让人感到极端、害怕甚至恶毒,尽管他们批判这部电影恶毒。
“大家”公众号蹭热点、赚流量是毫无疑问的,冰川思想库蹭热点、博眼球博关注也是一定的——在文章后面还刻意附上了冰川思想库几位作者个人微信小程序链接。
可笑的是,影评作者批判冯小刚浅尝辄止,不敢直接批判那个时代的恶,反而用暧昧的色彩进行表达。我简直笑尿,这冰川思想库的几个作者是没看过电影,还是没看过影评,还是故意装不懂以便为怼而怼呢?
就我个人体验,我并没有看到电影中存在美化、赞誉那个时代的画面和倾向。电影本身通过画面在一定程度上还原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人关于青春的回忆,而导演、编剧要表达的东西往往都在电影画面之外,通过电影画面引发观众思考。观众的思考当然是多样性的。
但这篇影评给我的感觉是什么呢?仿佛就作者一个人看懂了这个电影,看到了电影画面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其他人都是傻瓜——只是在致敬青春、赞美青春的傻瓜,导演和编剧也是小学生——不懂也不敢直接向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下的人们开炮。What the hell?芳华回避了时代、人性的恶了吗?显然没有啊,作者是装傻还是真的为了引发批判给自己赚流量啊——这才是恶毒吧?
评论区有一个网友大概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观众不会因为导演没在电影里用影音表达出来,就堂而皇之地说导演没这么想过,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角度孤寒精辟得多。好的文艺作品,不能一味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而是把故事讲给你听,你读出什么,是自己的事,你读出的,电影没有直言,那不能证明你比电影高明。我不仅很认同,而且认为观众不会那样做,影评人就更不会那样做,否则只能说明你的动机就是为怼而怼,居心叵测。
更极端的是,把部分人的恶、特定时代环境的扭曲归结到、延续到那个时代的所有人,整个中国50后60后都被说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这种风格的评论似乎在历史上有过,害怕的很。不管你在站在何种政治立场,以这种粗暴的方式讨伐,都难脱恶果。
“政见”沙龙群里有个朋友的评论这样说:任何评价都是个人的或者体验性的,贴标签式的骂人恶毒反倒自证了自己的恶毒与居心叵测。其实还需要补充一下,强行贴标签式的骂人恶毒,而且自己还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