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P2P十分不平静。大概炸了100多家平台,其中不乏行业百强。影响力广的有,投之家、贝米钱包、银豆网,三家合计代收超过百亿规模。尽管这三家没投过,但早有耳闻,他们的广告,会时不时地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之中。由于各种因缘际会,却从未涉猎。这样一来,就免去了这些暴雷的烦恼。
再往前看一周、一个月,会发现更多的雷。比如国内四大高返平台——钱宝网、雅堂金融、唐小僧、联璧金融,全军覆没。跑路的跑路,暴雷的暴雷,还有良心自首的。更搞笑的,公司自己员工用官方平台发布老板跑路的信息。其中充满了投资人的酸楚。不止是股市,但凡与金融相关的地方,就会有被收割的韭菜。
反观自己当下持有的平台。按资金量排序靠前的有:点融网、拍拍贷、陆金所、桔子理财等。还有一些打过游击的,多是为了所谓的薅羊毛,比如洋钱罐、黄金钱包、理财范等。这也是网贷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点小红利,和外卖、滴滴早期的各种促销优惠性质相当。
但不管怎样,我所投过的平台,都有一个比较相同的特征。它们在自己正式投之前,除了会做一些基本的了解之外,还要有一个很强的第三者联系。这个第三者,多是自己关注多年、十分信赖的理财投资领域的牛人大V。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即使个人再喜欢,也不会贸然行动。从现在的整个投资经历来看,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了那些业内顶级高手的过滤和筛选。
当然,即使有很多大佬都推荐过的好平台,有相当一部分我也没有投过。主要的原因是没那么多闲钱。次要一些的原因,是那些平台存在某些个人认为的瑕疵,比如平台体验、团队构成、平台盈利模式等。所以在一个近乎完美主义者的严苛筛选下,绝大部分平台都是看一看而已。
时间上,回顾自己与P2P那点事,印象中应该是从2014年7月开始的。那时候,网贷投资的风气十分了得,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之下。网贷行业也许就是那波大潮中一个小浪花。加上自己那时刚好上研究生一年级,对理财投资的热情十分高涨,所以就被那股风潮席卷着开启了P2P的投资之旅。
细想正式投资的第一家P2P,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中国平安旗下的陆金所。当初把第一次给它,无非是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是被P2P网贷的便利和高收益率所诱惑。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会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尝试,也就在所难免。况且我这个年轻人一直以来都怀着一颗渴望财富自由的心。
后来一路走来,进进出出好多平台,陆金所这家算是从头拿到现在的。不过,随着后来行业发展趋严,它的收益率也一降再降,可投标的越来越少,起投金额则水涨船高,导致没有合适的选择。毕竟作为行业老大,其标杆性地位,使得平台方具有更多主动权。像我等小额资金的投资者没有多少自由选择权。
所以,随着之前所投标的的到期,在不断赎回。目前已经从峰值下降到了不足一成。而且,所持资金,已完全被已收利息所覆盖。统筹来看,即使它明天暴雷了,无非就是一部分利润的损失。完全可以继续高枕无忧。但不管怎样,总资金量应该是所有投资平台中最多的。这也对得起P2P投资四年多的经历和它行业老大的地位。
另一家很有意思的平台是宜信(即宜人贷),个人的第一笔学习贷款就是和它签的手续。报名的是万学教育集团的职业规划课程(ACT),每月还530元的贷款,还了差不多一年,一共六千多。后来,它发展得很不错,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了。现在从多个维度的评级来看,几乎都可以排入P2P行业前十的行列。
自己如果以后有闲置资金,宜信作为备选平台,会被优先投资。其他的还有团贷网等,也作为第二梯队,随时作为自己P2P分散投资的工具来对资金进行配置。所以,等以后某个时刻有足够的资金量,自己会毫不犹豫地把钱投进去。而那一瞬间的决策,都是源于之前长久的跟踪和观察。从量能角度来看,它也符合付出与回报的对等原则。平时没事的时候,别老做梦发大财,踏踏实实地把这些该做的功课落实下去才是正经事。
说实在的,具体的专业性上,自己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写文章的时候,其实很想好好梳理一些其中的道道的。但鉴于能力,还是更偏向做个人回顾和记录。一是这样真实,并不会因为写了些想写并不一定能写好的内容而对别人产生误解。二是通过这些记录,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总结,为下一步的策略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三是别人看到这种比较开放性的记录,而非知识传递性的教育,会更有意愿和自己交流他们身边的故事,从而让自己对这个行业、投资人以及众多平台有更深入、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最后,在从宏观思维上提几个关注点。一个是行业方面。网贷行业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行业,随着互联网和金融的不断升级,将来的前途是光明的。而且,在本人的观点里,互联网金融是年轻人就业选择的一个极佳方向。2017年数据,网贷行业已经有2万亿以上的规模。大概也就是五年多时间,从无到有,疯狂成长。与快速成长伴随的,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理性看待。
另一个是个人角度。它作为普通人理财的一个重要工具,以后会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你越早进入,所积累的经验,在以后能够换来的财富也就越多。如果你再考虑一下个人年龄的限制和复利原理,那么就别有丝毫犹豫,尽早开始吧。哪怕先了解一下近期暴雷的几个平台。自己有点义无反顾地坚持靠理财规划师的证,完全不是为了考证,只是为了找一客观一些的目标,逼着自己学习相关知识。
还有一个最本质的金融思维。因为P2P,内在上是过去资金借贷的线上网络版,根本还是离不开金融这个大圈子。这里面涉及的点很丰富,核心一些的比如收益率常识。无风险的大概三四个点的年化收益,8%以上基本上都是向风险要收益,两位数的就真得有两把刷子。再如不可能三角,即流动性、收益率、安全性不可能同时都占据。近期挤兑导致部分优质平台暴雷,就是在流动性上出现了问题。这就引出了金融的本质,其实是风控。风控意味着能活下来,使得本金获得保障,才能有后期无论高低的收益。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