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能量层级与格物至知

能量层级与格物至知

作者: 季中 | 来源:发表于2022-06-18 11:35 被阅读0次

细说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来评价周星星。

很多大佬,评价周星星都会带有不同的情感。不一而足。其实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维度与立体化地,需要从多个的维度去观察它。它不会是平面的,更不是一个点。对事物是这一个态度,对看待周星驰眼光也是这样。

再讲深一点:我们看周星星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去质问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格局与心地去观察周,这才重要。用佛的的语言:念佛是谁?念魔是谁。佛看人都是佛,而魔看人都是魔。大人看人是大人,小人看人都是小人。

当这一个世界上只是一个点的存在 ,我们才可能以某一种肯定与否定去质疑这个点。我们生活中一件再小的事物,哪怕是到了量子的层次,其位置与速度都是多变,并不是一概而论,在某一个小小的时间与空间上,我们个人是在盲人摸象,所看到与接触到的都是事实,是真正三维事物的某一个部分,但是并不是真象。

用大象并不能够说明问题的全部,在小学课文之中,《我要的葫芦》我们象那一个种葫芦的人,我们永远只是关心有没有葫芦,葫芦好不好这一个事物,而对葫芦的根上有没有缺少水,葫芦的叶子有没有生虫极少去关心它。生活中的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如此,我们关注到工作之中的业绩,却极少关注客户的需求与心理及人脉关系。我们关注到孩子的成绩,却极少关注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极少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其实后者是真象,它才具备可持续发展动力。

我们的大脑特点:只喜欢关注事物,嫌麻烦因而讨厌探寻真象

但是更多的程度上,事物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以什么样的高度与眼光去看待他,我们自己看事物的格局与视野有大小这才重要,我们的格局越来越大,我们对事物的包容性也就会越来越多,我们能够接纳并理性接纳的内容也就会越来越大,格局决定结局。我们学习与修行的最后结果是扩大自己的格局,可以扩大视野,可以接纳更多的人,这样人的能量也就会变的越来越柔和。

从能量层级上,我们开始看人与看自己,都是一个点,开始时连外界的事物与人都看不见,只能够看到自己不好的地方,于是就会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好,感觉悲伤,恐惧,甚至漠然与罪恶,想死的心都有。再慢慢我们多少放大一点视野,可以勉强看到他人,这里也只是能够看到他人的缺点,于是就会拥有恐惧与愤怒的感觉。其实这一些感觉不是他人怎样大,只是自己感觉十分渺小。

能量低的人,看自己与他人,都是在忙着找缺点拾他人垃圾

人的视野再放大一些,就可以看到事了,这时往往只是能够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及自己擅长的一些,这里看到的更多是外在的利益与收入,利欲攻心,人就会掩耳盗铃,火中取栗。于就是会有拥有骄傲与勇气,会一头扎进一个自己都不熟悉的事业里,外行来指导内行,把自己变成行业的先烈。

而再拉开视野,就会看到自己的情感,于是会忙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是努力地在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上消耗能量。于是这时就会拥有中立,再拉长视野,人类就要吧看到自己不擅长的一面,于是就从自己的情感层脱离开来,不再以自己的情感的多色镜片到看世界,而是以世界的眼来看自己,这时才会拥有平衡的接纳。能量再大一些,可以看到事物全部及自己的全部。我们会看到他人真实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是拥有内在本性上的珍宝与明珠。每一个人都值得爱与关怀。

从自己缺失恨自己,到关注他人的缺失恨他人,再到关注到事物的缺失可以拼命做事,再到看到自己的喜好,看到他人的长处。再慢慢找到内心的能量后,可以看到每一个的能量。这是一个视野与格局扩大的过程,我们格局越来越大,生命能量也就越来越高,人也就会越来越自在。我们看周星星也是这样一步步变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一个时刻,整个社会的能量都在变低,象周的《大话西游》,当时整个时代都认为是垃圾,但是过一段时间却发现这是一个经典,其实周星星没有变,《大话西游》拍完后也没有变过。变的是整个社会的格局与境界。

人有两类思维模型:一类是固定型,感觉不行就一生不行,另一类是成长型,所以我们回到儒家体系里的“格物致知”上,我们定格事物后,知道自己的认知水平是怎样,高度在哪里。如果感觉自己看周星星不行,看李星星也不行,那不是他们的问题,只是自己的问题。自己就得需要学习,学习是一个过程,而成长结局,特别内在人格与格局的成长变大,是成果。

用儒家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可以做到格局无穷大,就是止于至善,人的结局也就会无穷好。但是普通的人做不到,学习后还会弱,人在学习之中有没有进步,不是看看人在明明德的学习中,自己有消化多少知识,而是看息内化的多少智慧,然后来测试自己,一个人亲民就是他学习后内化的水平高低展现,他看人越来越好,他的内在也就会越来越强大,格局越来越宽。一切学习都是回归到自己,这才是生命与生活的真相。

相关文章

  • 能量层级与格物至知

    细说大家为什么会这样来评价周星星。 很多大佬,评价周星星都会带有不同的情感。不一而足。其实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维度...

  • 格物至知

    人不应只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是为清源之本。 这几天,我于三月时栽下的百合种球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已经盛...

  • 格物知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 海雄读书分享20170726

    【海雄读书分享】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

  • 格物致知iOS类与对象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格物致知解释为: "推究事物的原理,...

  • 怎么分清真正的善与恶?既知‘至善’即知‘格物’

    每日一悟(6): 王阳明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格物与至善的关系还需要结合...

  • 心量广大 格物至知

    姓名:林雄杰 公司:宁波辉旺机械有限公司 2019年1月5日 【日精进打卡第76天】 【知~学习】诵持佛教经卷1小...

  • 读书笔记01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一直在想格物的意思? 朱熹的解释:“所谓...

  • 第十三天

    1,格物而后知,知至而后意诚,这条格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完全一豪不剩地落实到实际中去。在诚意,致知,格物协调逻辑链...

  • 格物致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格物致知的解释,我还是比较赞同王阳明的解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能量层级与格物至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mk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