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日课134
《中庸》一开篇对性和教的界定是静态的,是一种性质的论述!“天命之谓性”,老天赋予你的东西,叫做性。“率性之谓道”,你遵循老天给你的这些特性,这种做法、方法,叫做道。“修道之谓教”,你能够有意识的去修这个道,修炼这种方法,就是教,这就是教育、教化。
这里为什么要重新界定性和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诚字,另一方面,这里的界定是动态的,实际上指的是你怎么达到性,怎么达到教?你要按照老天给你的本性去行动,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所以要重新界定性和教,重点是怎么达到性和教。
“自明诚”,从诚达到明,关键在于什么是诚?
诚,按字面理解就是真诚无伪,但是这只是一个浅层的意思。诚是无伪,所谓的伪,你看这个字的构成就明白了,是由人、为两个字组合成的,暗示给我们,人为为伪,后天的人为的东西就是伪,那么与之相对的先天的,才是诚。就是说人身上的先天的本性,叫做诚,而人身上后天养成的那些东西,人为形成的那些东西叫做伪。诚,首先是真诚无伪,就是去掉后天的习染,恢复先天的本性。
《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最初的、与生俱来的善良本性就是诚,人后天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头熏陶出来的,受影响形成的那些东西,就是伪。把这些伪除去,只留下先天的美好素质,就是诚。这是诚第一个方面的内涵。
选自:杨军师父《中庸别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