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提到传承,不知道你是否也会产生一种疑问?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留存至今的东西很多,不管是文化、文字、饮食、音乐、历法、礼法等,每一样都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孩提时代,学生时代、恋爱、结婚生子、到为人父母、到亲朋邻里、领导同事相处,我们在时间里各种身份的变换,又何不是知孝懂礼的传承。
研习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字;学习中国乐器;农民根据时令节气而播种、施肥或修剪树枝;享受着每个地方特色小吃;每一个中华儿女会过传统的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这,就是传承!
“传承”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从来没有用“传承者”的观念思考这些问题而已。如果深究,我相信你一定非常清晰的看到且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是中国意象的魅力。
记得在一个电视节目《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的舞台上,表演者的《雨打芭蕉》演绎,就是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站在江南的小巷街角,看着淅淅沥沥落下的雨滴,听着行人穿着木屐嗒嗒的声响,仿佛感受到了音符的跳动。而此时,如果有一个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女子,那么这便成了一幅诗意的画卷。
这种意象,戴望舒的《雨巷》中也曾呈现,《雨打芭蕉》同样如此,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源于岭南的生活。演绎该舞剧的这群姑娘,都是90后、95后,都是“新岭南人”。也就是说,他们继承了“老岭南人”的文化与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不断的延续,传承,发扬。
......
而我们今天说到的醋,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饮食文化承袭,它不仅是吃,更大魅力传递着手工者的匠心与温度,也是大时代背景下有温度的传承。
醋,每个人都不陌生。《尚书》中记载:“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梅捣成梅浆,叫做“醷”。后来发现粟米发酵后也可以出来酸味,就利用粟米发酵做曲制酸,这也就是早期的醋。而醋字是在汉代才有的,早期的醋叫做“酢”。
有人说醋由杜康之子无意中酿造,也有说是竹林七贤刘伶妻子而酿,“其妻吴氏因夫嗜酒败事,欲其节饮,每酿酒则以盐梅辛辣之物投之酒内,致其酸盖不欲其饮,后人效其所为,因以作醋。”
不管是哪一种,醋至今也影响着我们的饮食生活,这就是醋文化的传承。甚至还有了地域醋文化的出现,豫西的贾氏柿子醋、山西的老陈醋、镇江的香醋等等,无不浸透着深厚的地域文化或习惯。
......
话说传承,其实每个人又都是潜在的传承者,学习工作、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处处彰显传承的魅力,中国文化的魂。
传承,与你,与我,与他,与每个中国人有关!------贾氏贡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