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得上一次写读后感或者超过五百字的随笔,应该是在高中时期。步入大学和社会,一是放纵了自己,二是这个时间正好处在了信息化时代的风口浪尖。
大学毕业后的三年内,智能手机开始大行其道占领市场,引领潮流,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社交软件,微信、陌陌、微博开始取代QQ的绝对统治地位。社交客户端的普及,对于信息的交流,已经含有了跨时代意义。传统纸媒已经逐步开始土崩瓦解,人们也越来越习惯碎片式的阅读方式。就我个人而言,微信的二十多个公众号,每个公众号每天推送1-2条文章,有的文章只是一瞥,整日下来已是疲于应付,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感觉身体都被掏空了”。但我认为,碎片式的阅读是代入式的,就是说别人推荐的,修改过的,带有推送者明显情感的,这并不利于个人思考及反思。且因个人眼力实属欠佳,纸书在吾生活中仍未完全放弃,但仍属于一种急功近利式的阅读,即:追求量而未求质,读完的书,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也许只是书架上的一个战利品而已。
从即日起,立下此志,今后的每本书读完,均以读后感为证。
——记《万历十五年》有感
黄仁宇这部史作,已久有听说,但一直未入手阅读,只因个人对中国古代史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特以明朝为甚。俗话说,明朝之后再无汉,就说明整个朝代对于汉文化的冲击,有着摧枯拉朽之势。因此不愿了解,不想阅读。1年前葱同学借阅的明朝那些事,也还在书架上落灰。改变来自晓松奇谈节目,高晓松对明朝专门开了一个专题《臭知识分子亡国》,节目里对明后期知识分子,包括南明知识分子给予了猛烈抨击。于是乎我想,正视历史,也是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最大认同。
因为工作与生活关系,这本《万历十五年》仅286页,却花去我整两月时间,才阅读完毕,真是该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差评,今后必定要不断自律,挖掘更多的阅读时间。
《十五年》共七个章节,通过六个时代人物,描绘了1587年看似平凡的一年,却给中国历史带来的不平凡。(万历帝【神宗皇帝】、首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将领戚继光、清官海瑞及哲学家李贽)
1、人
七个章节,万历帝占七有二,因为他是这一历史时代的关键性人物。万历年纪轻轻称帝,虽说称帝拥有至高无上特权,但强令一仅九岁的孩子托起此帝国之重任,实属无稽。因此必定出现各类宫斗、垂帘听政等事件,而明朝又是以重用宦官而出名。书中所述,万历年轻时,在张先生和高级伴读宦官的左右下,对治国充满了信心及兴趣。随着儒文化及开朝祖宗的训诫逐步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万历帝开始不耐其烦,随着张先生离世,各类追讨随之而来。我在想,如果我是万历帝,我会像他一样最后围着郑贵妃而误国误己吗?追根到底,我认为这样的悲剧,还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彻底取消设置宰相导致,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权利及图腾似的象征,并不是万能之人(环顾历史,的确不乏汉武帝之英才)但这毕竟是人中龙凤。没有了宰相与群臣的平衡或制衡,皇帝整天与下臣在大堂之中勾心斗角,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多么讽刺的事,现在很多企业也仍如此,在辛苦初创的公司中,众多高管,仍充满了猜疑与离间,曾有人说,当老板,就是聘请一帮高管来欺骗自己而已)势必会引起相应的问题,阴阳不衡,早晚得出事啊。
2、法
明朝无法,这是我从本书中得出的观点。朱元璋本是粗人一个,没任何文化,在创国之处,并定下了以道德指引社会的基调,而不是制定法律。建国时定下的各类繁琐礼节、经筵,就是让皇帝做好天下之道德垂范。连皇帝都这么做了,众知识分子及群众,为何不照做。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更不可代替法律。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扯上一个道德问题。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便妥协,如果道德上的争执持久不能解决,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远,则迟早导致动乱或战争。
用道德指引法律,对于现世来说,也仍在延续。每年各类各样的道德模范评选,云南好人评选,昆明好人评选,劳动模范评选,真是琳琅满目。用先进事迹来指引社会发展,我个人认为值得商榷。为什么不在健全制度、健全法律上更多的去努力一下呢?
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社会”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文明,这是一个很强的历史及哲学问题,个人能力有限,以后攒点经验升级后再述。
本书以哲学家李贽结尾,展现出黄仁宇优秀的哲学及儒学研究功底,以李贽为引子,突出儒学在历史大潮流发展中,已开始出现各类流派,其中以朱熹、王阳明、王艮为主,书到用时方恨少,最后一章很难消化,作部分摘抄。
“孔孟之道战胜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从汉朝开始,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他的依赖程度也愈大。”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是政府中的各级官员,在经济上是中等以上的地主,因而也是这个社会真正的主人。而正统的儒家观念又是维系他们的纽带,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因素足以使他们相聚一堂,和衷共济。”
记于2016年12月20日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