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圆之所以为圆

圆之所以为圆

作者: 冰是睡梦中的水 | 来源:发表于2018-10-31 11:52 被阅读0次

《圆的认识》这课,我每次在教圆的各部分名称时,都是以″自学″形式教授,而且很省时间,自我感觉学生都会了,做题也会判断哪条直径,半径。可学生真理解了圆的内在特征吗?再次学习听课《圆的认识》这课,让我边听边思考,自学真能让孩子理解概念,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吗?通过课堂反馈未必。而我在想为什么用圆规画出来的图形就是圆呢?为什么数学界中认为圆是最美的图形?圆为什么为圆?或许学生也有这疑问,只是不敢表达,而我为了解答自己的疑问,于是我翻找了各种资料,就有以下思考:

一、教材分析

        对比了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人教版呈现,生活中的各种建筑,工艺品,自然界等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紧接引出问题,能在纸上画一个圆吗?从生活走进了数学;而苏教版也从生活中引出圆,但引出的问题是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直接让孩子圆内在的美,是曲线图形,之所以看起来最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带着这些疑问很自然过渡到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圆的内在美即圆的特征研究。

圆之所以为圆 圆之所以为圆

二、教学设计思考

        1.知识点分析:本节课要掌握3个知识点,(1)圆的认识和用圆规画圆;(2)圆的各部分名称;(3)半径、直径的特点和关系。

      2.落实各知识点的一些思考,以往我在教圆的认识这课时,引出生活中的圆,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画圆,得出圆规画圆,各部分名称是让学生自学,读一读,强调几个关键词解释下就可以了,做到了先学后教,学生能自学的不教。但是昨天听完这节课后,引发了我的思考:″半径,直径和圆心″是典型的概念性知识,它就是告我们″它是什么″的定义,我们基本上以″自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这些概念,这种形式确实是老师少讲了,但这些知识只是单独存在,并没有和圆这一整体图形联系起来,为什么圆规画出来的圆的?让学生和老师深思,用圆规画一个圆,让学生观察画圆的过程,体会两脚之间距离不能变,一旦变了,就不能画出圆,而且让孩子在圆上任意标三四个点。去量一量,比一比,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半径和直径的概念。而且马上也能得出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同理直径也是如此。此时也验证了我们2000多年前思想家墨子提出"圆,一中同长″的观点。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再次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理解同一个圆和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这样,在画圆的过程中逐渐的将这种概念性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体会,理解和思考,从而很自然地认识半径和直径的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及整体的意识,真正感受到,为什么用圆规画出的图形才是圆?这就是圆的内在美。而学生自学,只知"这是什么″,并不知″圆之所以圆的理由”。学数学没有经历一定走不远。

        我特别喜欢苏教版《圆的认识》编写设计,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提问,会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去研究最美图形圆。

相关文章

  • 圆之所以为圆

    《圆的认识》这课,我每次在教圆的各部分名称时,都是以″自学″形式教授,而且很省时间,自我感觉学生都会了,做题也会判...

  • 圆 圆 圆

    (分工:mm讲解、示范、引导;qy根据推进画;ss记录视频加拍照) 你好,我是一个圆(在中心画一个) 你不向我挥挥...

  • 圆、圆、圆

    观察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观察能够获得诸多发现,而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对...

  • 突然的思潮

    制度使方为方,圆为圆。

  • 地球为圆

    地球若是圆的,所有的即将会回到原点。 属于你的不必强求。 该遇见、经历的必定躲不过。 存好心,做善事,得因果。 或...

  • 点为圆

    姥爷, 你知道吗 你给我的都是真的 虽然我想到解决的办法 可你总在说我错 我不怪你,因为事情太多 你知道我在人群中...

  • 球之所以滚得远 是因为它 够圆

  • 圆的方程

    圆的方程 题型一: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写出圆心为,半径长等于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是否在这个圆上. 点在圆的内部,则...

  • Euclidea Alpha-7

    给定圆 A 和园上一点 B,求一个圆 A 的内接正方形,以 B 为一个顶点。 B 为圆心过 A 做圆,交圆 A 于...

  • 圆将不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小时候不懂,只觉得这首词意境很美,很喜欢。 长大后理解了意思,明白了人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圆之所以为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ta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