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一线出发,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行政管理,分管领导,历练各个岗位,有一点很深的感触:让我去做具体的某件事容易,让我讲出理论一二三很难。我们常自诩:只要能将事情做得漂亮,说不出什么理论,讲不清讲不好所做所为,不算什么事!
渐渐的,经历了一些事件,也为自己争取了一些机会,接触了更多的优秀的人,慢慢疑惑自己认知是否有偏差?我的想法是不是错了?为什么事情并不是做好了就行,说不好没关系?
渐渐感悟到可以给自己定更高的标准,很多时候我认为的“做好了”,其实仅仅只是按照要求去做了,做了=做好了?随着认知的提升,我便发现两者间根本不能划等号,很多时候自我认为的可以了、还不错,真的是错得很离谱。
记得带一届高三年级,考得很好,实现学校“弯道超车”目标,当学校需要我总结提升、作经验分享时,我甚感惶恐,战战兢兢,很是焦虑,最终选择以网上经验的抄袭交差,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形成文字经验,更说不上提炼出理论。最终,言不由衷的分享,大伙期望很高,却失望很大,摔得很惨。
有些经验后,渐渐学会借鉴他人的好做法,偶尔也引用某些理论,感觉信心好些了,但内心忐忑,知道这仍不是自己的东西。
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若能总结提炼出自己的理论或形成某些被大众认同的观点,这样的人必定很优秀、有水平、是牛人。
知道什么是好,自然便以“好”为目标,定义为自我需要不断汲取提升的方向,拿来主义,“好”为我用。
我特佩服那些能将理论厘清又表达清楚的人,“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不断的实践、学习、总结、思考,哪能轻而易举的形成理论,特别是教育管理的理论。
今天常教授讲述《校长与学校管理》,以理论为主,略少了些实例,课堂稍显沉默。我似乎感觉,大家同我一样有些吃力、晦涩,感觉有用似乎又不懂不通不透,佩服教授,好像又不好从哪说起……
本堂课的讲述分解成三个板块:一、校长的职责和职位特点;二、学校管理的内涵;三、学校管理过程的主要任务。看上去似乎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真正深入,若交给我来分享,我深知差得很远,水平远远不够。
作为一线工作者,我们能分享某些事例,也能联系到某一两个共知的理论,但要系统完备的表述,能理论密切联系实践,能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提炼成理论,我深知远远不行,差距千里,故能形成并分享理论的人,很牛逼,很了不起。
从实践走向总结提升,是我们教育管理者必须经历的一条路,也是我当前迫在眉睫要提升的短板。今天的课,虽然晦涩,但我深知这是一个必需尝试慢慢去回顾、记忆、反思、模仿的着力点,也是我取得下一个进步的发力方向,听优秀的指导课、自学教育管理学课程、主动加入更优秀的管理团队汲取能量、尝试着将自己某些有效管理方式提取为教育管理理论……
一点点着力,一次次清醒的自我剖析,一段一段真诚文字的形成,我坚信:理论是更高级的管理。朝着不断提升短板、全面丰富自我的艰辛之路求索,“路就在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