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讨论一本佛学典籍,只要稍微接触过佛学的都会听过这本书,《坛经》。坛经是唯一一本中国人人写的佛学书籍而能被称为经的书。基本上后世再看中国人写的都没有敢称之为经的,或者自己称之为经,却世人并不认同。但这本坛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佛经,因为佛经百分之九十都是释迦牟尼说的,动不动就佛曰,如是我闻(我从佛陀那里听到的),而坛经没有。佛经一般都有时间人物地点的,我记得这好像是那本佛学书籍特意讲述了这个情况。我举个例子,楞严经的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金刚经的开头是这样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类似的佛经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这样的,连伪经都要这样写,先是“如是我闻”,就是说这是我从佛陀那里听闻的,然后时间“一时”,地点“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人物“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佛经的特点。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释迦牟尼本身基本上没写过什么书流传,都是他的弟子在听他讲佛时,依着弟子们的超强大脑给记录下来的,然后,流传到中国就依着翻译者的超强大脑来翻译的。但是,坛经是中国人写的,唯一一本本土经书,自然以上特点都没有了。不过换句话说,要不是唐三藏那些翻译者把佛经都定好了特定的翻译模式,像“如是我闻”,要是翻译现在的大白话,估计就是,这是佛陀告诉我的,这是我从佛陀那里听来的,这是释迦牟尼现身说法的,等等。现在很多和尚或者信男信女都每天念念叨叨的“如是我闻”,我确实问过他们很多人,居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颇有深味的告诉我,“这是佛祖的语言,密不可传妙不可言”。
正因为这本书的独特性,使得坛经跟很多经书都不一样,也是佛教里的禅宗学派的终结者。我读过熊逸先生的关于坛经的讨论《思辨的禅趣》,这本书就提出很多后世误解的情况,如惠能大师并不赞同打坐而后世以为禅宗都是靠打坐的。而且提出了很多可能是南北两派佛学争斗的情况。其他的我不说,单就一点,我就可能要对佛经大不恭敬了。什么情况呢?坛经里记录了这么一则事情,说得是禅宗五祖认为惠能能继承衣钵,就偷偷送走惠能,临行前把衣钵传授给他。当时我读到这里,真真没法想象,至少至尊无上的佛教在我眼里大打折扣。怎么说?和尚不是修的就是清静无为,每日吃斋念佛的,怎么还有在佛门里互相争斗的情况?五祖为什么要送走惠能?然后又为什么要传授惠能衣钵?这里只是坛经的记载,现在很多人已经明显对坛经有所怀疑了,怀疑是经过修改的,而且坛经是惠能的弟子记录的,那里面具体是怎么个情况真真不得而知了。万一其实就是惠能自己偷了衣钵呢?还别说没有这种可能,惠能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人,穷苦落魄人家,听别人讲一遍金刚经便得道了,提了一首诗五祖便要传衣钵给他,这些说实话,真要想想都觉得有问题。真怀疑是不是惠能偷了衣钵南下传道,然后像临行前留了银两给母亲,听经一遍便得道,写诗,都是他自己传道时自吹自擂的事。毕竟现在都没更多的证据去说明这个是不是事实。所以我光看开头几篇就怀疑上了。
(这里插一段题外话:中国哲学跟西方哲学很不同,中国哲学的源头大概就是孔孟之道,黄老之术之类的,而西方哲学的源头是苏格拉底,看过苏格拉底书籍的都知道,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经常问“为什么”最后被审判判了死刑的。这就造就了中西方哲学很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我看单单凭中国的这个哲学,也很难在短期内发明火车飞机的,这肯定是漫长的路途。经常问为什么的,思路会无限开阔,会穷究到底;但中国哲学里很难有这样的情况,都是依照古书去找答案,遵从旧制,难道孔孟之道里藏着造飞机的秘诀?这明显不可能。中国哲学大多是定义性的哲学,就是已经告诉你要怎么做,该怎么做,虽然里面也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但实在说句,从此就丢失了怀疑的精神了。)
回到坛经一书,姑且不论真伪,读一下这本流传了数千年的佛学典籍总归不会错。里面有一些很出名的故事,我把这段摘录出来,挺长的,不过大白话也多: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喻利根者)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一本有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这里重点是什么?就是那么两个不同的佛偈。惠能认为本来就没有尘埃的,人人可成佛的,境界明显比神秀高。这里大概就可以知道惠能对禅修观点是”顿悟成佛“,就是人本来就是有佛性,但没顿悟出来。而神秀的就是”渐悟成佛“,就是天天念经,打坐修炼成佛了。这才让后世为什么都听惠能的原因了。试想下,原来成佛就是还没灵光一现而已,那很可能明天就成佛了。而神秀的方法,那真是一个套路下来没个十年八载的怎么成佛?高下立判。只是让人奇怪的事情是,后人居然用着神秀的方法去修炼,然后还想顿悟成佛,这,我该说些什么呢?
但我又不得不说,神秀在送佛偈的时候那段描述,”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 “”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 “我一看到这里,对这和尚世界佛教世界又再次打个折扣,先不说老和尚五祖闲得蛋疼要看佛偈,分个高低,单说神秀写个佛偈都要这般煞费功夫,还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最后写到墙上去。就好像跟后世的禅让一样,必先三次让皇位,受禅的必先三次拒绝,最后才勉强同意。连和尚都不好好念佛,搞这个套路,这不知道这些和尚一天到晚都在想些什么。而且正因为如此,这两段佛偈出名得不得了,也造成了后世不断的像写谜语一般的写佛偈,更有甚者,还要互相比拼一下高低。此风从此而长。
当然,这都是开头,写惠能的开始,我琢磨着肯定有杜撰的味道。但我也没证据去说明这个事情。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大实话,我读到后面就开始有点搞不懂了,一是名词太多,这名词不是形容词动词的名词,而是佛学里特有的名词,解释起来真费劲。二是,写得也太玄乎。我虽然读完了熊逸先生的讨论坛经的书,但读完居然还未能一时消化开来。看来我的禅功不够,段数太低。这几天就刚好得到一本字帖,临摹坛经的,就预想着练练字的时候再复习一下这本妙不可言的坛经。
我思想着这本坛经必定还有我没读懂的地方,只是就刚开始,我已经对其有所不满了,一本佛学典籍居然记录了这么多不可告人的佛门争斗,这真不知道后世和尚读这本坛经时到底是把坛经捧到了那种地位?最后结束,留一个让世人都觉得惠能坑爹的事,他自己不识字,还定了不立文字的规矩,最后却流传下了这本坛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