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又名《六祖坛经》是记录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修佛心得的一部重要经典,是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佛教经典,也是中国人学习佛教最好的教材。
要学习《坛经》不能不了解佛教以及禅宗,佛教始于印度,在北魏时期传入中国,其中禅宗是由印度达摩祖师在中国创立起来的佛教分支。
佛,即印度语“觉悟”的意思,我们常说这个人觉悟高,或者这个人执迷不悟都是关于佛教的事情,这里“迷”与“悟”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却又不完全理解的词。六祖慧能就是就从两方面入手给我们详细诠释了一个由迷到悟,由凡夫变成佛的道理,因此,理解了这两个字也就理解了《坛经》的全部含义。
慧能幼年家贫没有上过学,却能听闻《金刚经》而开悟,洞察佛法全部真意所在全靠一个“悟”字。六祖在《坛经》中说道: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这是他的核心思想,从而开“顿悟”法门。就是说如果能当下顿悟便不需要经过个个阶位直接就是佛,就好比你要想知道了一个真理并不需要把图书馆的书看个遍才能得到。
佛教就是一种教育,简单地说是传播释迦摩尼佛祖的思想体现,佛教倡导人们: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清其意,是为佛教。
以此为准则修行就能成就完美人生,并且可以成为他那样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的人。
佛教为了自身教育体系得以延续而确立了“佛、法、僧”三项内容,俗称“三宝”。其中
佛:即佛像,包括绘画、雕塑等一切于佛有关的形象造像;
法:即经书,经书是记载佛祖说的话,以及后代高僧大德学习研究佛教的心得,还有修行礼佛的具体规定这三部分,称之为三藏,佛经浩如烟海共有十二部九百多卷之多,自唐代玄奘法师取经入中国后再有中国的法师翻译而成我们目前所见的版本。不难看出,经书只是工具书,是经过印度与中国学者法师加工过来帮助我们理解佛祖思想的教课书。
僧:即僧人,俗称和尚,是一种以传播佛祖思想的职业教育者,他们不仅自己要修行还要肩负着教化信众的责任。做和尚都是为发愿利众而来的,判断一个和尚的真实与否不是看他是否披袈裟,是否诵经拜佛,而是要看他是否有一颗发愿真正利益众生的心,是无私奉献还是有所取有所图。
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传播中必然产生了许多分歧与流派,佛教的思想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并接受的,在经历千百年的传播中被这种表象仪式化,套路化,使得信徒以为这些便是修佛的全部。甚至不法人员假借佛的名义歪曲佛意,借佛敛财,君不见今天的寺庙变成收取门票的旅游景点,甚至连当年达摩传法的祖庭少林寺也居然在正月初一设立巨额头香敛财,这种公然挑起信徒分别心的行为,已经完全背离了佛教的本意。而知识分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浩如烟海的佛经所束缚,不被宏大的仪式所所蒙蔽,如何简单易懂地理解佛教并接受正确的修行方法非常必要的。
禅宗始祖达摩以心传法不立文字的传播方式正是要避开凡夫所不具备的学习条件,让人人们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接受佛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种方式简单的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即破又能直达佛祖本意。禅宗六祖慧能法师又将这一理论推向极致,创立了顿教法门。
所谓顿悟,即要你立即明白,不需要拐弯抹角,直接到达波罗蜜(彼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这个道理,一个杀猪屠夫突然良心发现,发了慈悲心忏悔心扔下屠刀不再杀戮那一刻他就是佛!
如此简单殊胜法门如何修持?且看六祖在《坛经》中的开示:
“唯论见性”
禅宗是以见性与否来判断你是否理解佛的本意,五祖要传袈裟衣钵与弟子也是要考试见性与否,而大弟子神秀虽得器重但作偈言却并不令五祖满意,而不认字的慧能小和尚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解禅意因此得受袈裟衣钵信物成为禅宗第六祖正式传人。
佛门并非清净地,披上袈裟事更多,来修佛的人各怀目的并非都是有道的人,当慧能崭露头角五祖便预言有人将加害于他要他远离,并嘱咐“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可见要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弟子不能看他是否有佛教知识,是否诵经拜佛,是否有上师,而要看他是否有一颗向善的心。是发自内心的行为,不做违心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时刻起正念。
“诸佛刹土,尽在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一法可得。”
“但识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认识到自己本心的真实性才是修佛的开始,学佛就是修心,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跑山拜庙,不是求助菩萨,不是终日打坐,不是比诗文参话头,是要把持自己的内心让它时刻保持清静无为之境,如此一念即到西方净土。慧能辞别五祖说:迷时师渡,悟时自度。借渡船来比喻度心,心只有自己能度,别人是度不了的,因此说:佛不度人自度!
“无念即解脱,于一切法心中不染,来去自由,通用无滞”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若无世人,一切法本自不有,故万法尽在自心。”
佛祖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六祖慧能依然是在诠释这两种意义,即修佛不应住法,不应住相,应于无所住生其心。
“迷人念佛 求生于彼,却不知心即是佛,佛自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若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禅宗提出想修行佛法不必一定要去寺庙,在家行走坐卧皆是修佛,只要心是你的,修行就跟着你的,要修一颗善心起正念不是因为外部环境决定的,因此禅宗大德有寒山拾得这样的扫地僧同样可以成佛。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我们烧香拜佛是发自内心对佛祖的尊敬与感恩,感谢他赐予我们教诲,对于寺庙僧人的供养也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不是带有功利目的的交换,同理,僧人代表佛祖传达思想给你也是无私的奉献,不应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索取。如六祖不以为梁武帝造寺供养僧人无数是有功德,帮助别人但有私心就不是建功德,功德是内心的修持的结果。
“皈依就是皈依自己的内心,常见己之过,不说他人好恶,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名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上师都是皈依外相,不解佛意,只有皈依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修行,自己的心就是佛,不是靠外在的因素建立的,也不是靠外在的方法改变的。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六祖慧能大师总结了这个修行法门起名为“顿教”,传给我们,但真正能接受并起作用的还要靠自己去修行妙用,正如达摩祖师所说:佛在何处?佛在作用处!
吴秀生
2017 , 11, 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