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八月滂沱大雨的一天,60多岁的作家龙应台带着90多岁的老母亲美君,和2只猫,开车搬家来到了台北屏东一处住下。龙应台将本是仓库的楼顶稍稍加以改造,房间阳光洒落,庭院种满花花草草,十分怡人。患有失智症的美君可以坐在那里晒太阳,龙应台每天就靠在她的身旁说说话读读报,让美君感觉的来自她的体温和重量。在温情陪伴的一年里,龙应台写下了这本《天长地久》。
书中除了写给母亲美君的信,还配有作者精心挑选且弥足珍贵的老照片,整本书读完后,再倒退几步把时间拉长后会发现它与龙应台早期的作品《大江大河1949》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当年捧着这本书置身其中心无旁骛地翻到了天亮,在那样一个颠沛流离又生别死离的大时代下,有着无数个这样的“美君”,他们的爱是牺牲的、沉默的,也是隐忍的。
时隔九年后的《天长地久》里,“美君”是一种更加立意高远的存在,除了亲情部分的白描,还有来自龙应台对于定居国外两个儿子之间关系转变时的彷徨,错愕,直至慢慢明白了终要学会却又不舍的放手。
龙应台借由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称谓,完成了三代人之间亲情的呼唤,自我的觉醒以及对未来两岸统一的迫切愿望。如果《大江大河1949》是对从战乱傲骨铮铮中走出来的父辈的致敬,那么《天长地久》就是对从碎片中站立起来的母辈的致敬。如今回归作家身份后的龙应台更是笔耕不息,作品连连。她始终相信,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是可以穿越任何一座高墙。
我们都是与时间赛跑的儿女,应该是本书最究竟的初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