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熵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1629/ff913f83a9027d83.jpg)
以前的读诗、背诗都源于老师的解读,讲诗人生平,创作的背景,也是当时年纪尚小,只能感受到用词、引典的精妙,韵律之美,却很难领略到诗的意境层面。
今年不知何故,对古典文学格外钟情,“论语”、“道德经”、“古诗词”,而且都是有故事情节和旁白的那种,每天读一篇、一章、一首,不求多,但却有种每天看了几部微电影的感觉。
比如说,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如果单纯读诗,可能会感觉有些难懂,甚至有些无味,但加上真正懂诗的人的解读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会了解,原来唐朝时期,上元节皇城前的灯轮高达20丈(差不多20层楼的高度),也会理解因为只有上元节这天才会取消宵禁,人们不论身份、不论职业都出来尽情自由的赏灯,当时人的兴奋,还会补充“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这样的知识盲点,还会学习到“折杨柳”、“落梅花”这样的曲子,金吾是唐朝的警察,玉漏是计时器。
全诗由空间到时间,由动到静,由场景到心情,由概括到细节,短短几十字却仿佛演绎了宏大的场景和一段高度复杂的剧目。
这种蕴含于内的美感,若无细细的解读是很难被感受的到的。
之所以每天选择一篇、一章、一首,是因为相信时间复利的力量,也因为相信,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式的熏染。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01629/2639de2bce660bd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