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关中地区以种植小麦为主,偶尔也种些大麦,豌豆之类,用来作牲口饲料和倒换地茬。每当夏收,八百里秦川一片麦海,放眼望去十分壮观!小麦丰收了,关中人一年的收成就基本奠定。所以,每年小麦的长势和当年的收成如何,是关中农人最为关注的大事。关中人所谓的"忙天",专指小麦的夏收。忙前称“忙口',忙后称‘忙罢'。
我的家乡地处渭北旱塬,收麦比较早,一般为四月吃麦十七,八,五月吃麦端午哈。过去夏收收麦全是人工收割,牲口碾打,一个夏收碾打晾晒先后得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结束。收麦前,有些地方送忙口,而我们这一带不送忙口,而是送端午。送端午都是由父母、舅舅家为女儿和外甥家送,借着瑞午节,为晚辈们送些油糕、粽子、和新结婚的女儿送上过夏的凉席和竹莲。再就是看望一下地里的麦子上势怎样,聊一聊收成;问一问那一天开镰收割;叙一叙夏收物资准备的咋响;提前分享一下丰收的喜悦! 看忙罢一般都选择在麦场里快要结束的那阵子, 场里面再剩下碾麦草和晒麦,场里的"净颗子" 基本上全部腾出来, 弄到家里。庄稼人心里就踏实不慌了!下来场里的活儿虽然有点重,但活路相对集中, 正需要年轻劳力下苦干活,看忙罢走亲戚的真正原由也可能因此而生。
看忙罢先要蒸忙罢馍,在当时跟着碌碡过个年的年代里,人们急不可待地将新麦磨下面蒸忙罢馍。有余粮的人先尝一尝新麦的麦香味,再看一看新麦吃起来筋不劲;没有余粮的人早日盼吃上新麦。蒸忙罢馍同蒸年馍一样,都属礼馍,很有讲究。礼馍在农耕时代,称得上礼中上品。它不但体现庄重尊贵,而且礼品层次对象都有严格的分明。它不像今天送礼看人,拿礼品很随意,有时有老幼不分,男女无别之嫌。长辈们不论是过年还是看忙罢享用的都是馄饨馍,馄饨馍形状如女人的腹部脐眼,传说起源于祭祀母系社会的,也是最早含有性启蒙教育的元素成份在内。加之"馄"字土言有全之意,之所以馄饨馍,历史悠久,源渊流长,一直被民间看重,与它的意寓有着很大的关联。忙罢给小辈们拿的都是瓜瓜之类的馍,而且男娃女孩有所不同,这些形象都来源于农耕生活中的现实。不论是逢年过节看忙罢,客人拿去的馍,主人家根椐不同的时节,回上圆包包和煎饼烙馍。外甥娶了新媳妇,女儿出嫁的新女婿,第一年的看忙罢必看不可,而且十分要紧,礼品也相对重一些。他们拿着以礼馍为主,并配些麦黄杏和沙果(林绵)等鲜果。每当早饭后,道路上成群结对提着馍笼,背着馍包看忙罢的人群接连不断,大村小巷天天都会出现看忙罢的双双对对,麦场里也会出现不少熟悉而陌生的面孔。到着扬溢着一片欢声笑语的情景。当然看忙罢最忙乎和最高兴地要数丈母娘,天明就开始准备,先取出藏下的鸡蛋罐罐,再就是切菜、支鏊、合面、摊煎饼和烙烙馍了。虽然弄得人手忙脚乱,头上热汗直流,但心里却乐滋滋的!摊煎饼一般要选择在麦场快碾打结束时才可进行,因办人们最害怕碾麦时下暴雨,没有来得及起场,把麦塌场了。因为摊好的煎饼摆放时正是一个个叠叠着塌着放。所以人们最忌讳没有将生麦碾完摊煎饼引来塌场。如果有人冒然摊煎饼,肯定会引来没有碾完麦的人家心里不爽。尽管没有科学道理,但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期盼!
正当午时,火辣辣的太阳正是碾麦草上秸和晒麦回麦的最佳时段,看忙罢走亲戚不仅仅是要看,而且还要大干,特别是准女婿和新女婿们,正是表现出力的时候。当然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来麦场里干活人的关注赞扬和暗暗的评说。
一盆白糖水,一壶香溢酒,一桌丰盛餐,一阵过道风,一下子将疲倦散发而去。饭间谈古论今,说天道地,聊你叙我,谈笑风生,享乐融融,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享受着看忙罢的快乐!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迁,农业结构的调整,交通的方便,传媒的快捷,看忙罢渐渐而去。而县北乡村又兴起了忙罢会,这一来一往,正在充实着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这一看一送正在传递着家庭与社会的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