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与洛认为,我们的练琴,既要追求“量”,又要追求“质”,“质量”平衡了,演奏水平才能不断进步。
但练琴的不同阶段,对“量”与“质”的侧重方向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初学阶段,或在学习一首新作品的前期阶段,需要以“量”为主
这个阶段,学琴者无论是身体机能,还是心理预期,其实对“质”的概念是“模糊”的。
即使观察过别人的演奏,听了很多的示范,但不一定“适合”目前的自己。
真正“适合”自己的,还是在大量的重复练习中,亲自找到的,对这部分练习内容的感觉。
所以这一阶段,要先以“量”为主,在积累“量”的过程中,通过“刻意练习”,获得“质”的同步提升。
这就对我们学琴者的重复练习,提出了一些要求。宛与洛认为要符合3点,才能称为“量”的“刻意练习”:
①有明确的练习目的。
②有具体到每天、每次的练习内容。
③有随时留意“反馈”的能力。
发现没有,即使在初学或学习新作品的阶段,我们的练习也并不是只追求“量”的,而是通过“量”的积累,通过“刻意练习”,实现“质量”的逐渐平衡。
二、当演奏具备了基本的“正确率”之后,就要把重心放在“质”上
只要可以正确、用心地进行“刻意练习”,学琴者的演奏,其“正确率”便会越来越高。
具体表现是,演奏的内容更加流畅了,完整度也更高,出错的地方越来越少。
这也说明,是前期的大量重复足够了,“量”够了。接下来的练习,需要“转移”重心,以“质”为重,开始注重细节了。
比如,可以利用节拍器这样的工具,进行“卡拍”提速练习。把每个乐段、乐句,进行“规范化”。
也可以不用节拍器,直接模仿演奏家或高手的示范。学习他们对于某一乐段、乐句的处理方式,听一听他们对于作品、风格的理解。
选取一些自己目前能够达到的、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吸收”学习,为己所用。
那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模仿高手的示范演奏呢?其实很简单,那个阶段缺少“基本盘”,是模仿不来的。
现在作品可以正确、流畅地演奏了,则需要“补充”细节,完善作品了。聆听、模仿高手们的演奏,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8263920/f03b7100d6c4e19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