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量变引起质变。这是世俗认可的一个事实,然而在养育孩子中,“量”和“质”却是两个都要注重的问题。
每一个做了父母的人,我们都希望成为合格的父母。然而,养育孩子的过程跟游戏打怪升级一样,一个老怪KO,后面还有更牛的Boss 在等着你,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通关!
在做母亲之前,我认为自己能做一个合格的妈妈,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成为妈妈已经几年了,养育孩子时间不短,但能不能称得上合格的妈妈,还真的再没有自信自证。
前两天阅读《剽悍晨读》,其中《医学博士母亲写给女儿的9条人生忠告》一文中关于孩子养育方面的建议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文章这样写到:“养育儿女的质与量。不是高知或者富裕人家的家长就能教出好孩子。报兴趣班、检查功课、限制游戏时间……这些家长认为对孩子的好或投入体现的只是“量”。而决定教育子女效果的是“质”。陪伴孩子的时间总量固然重要,但根本在于,妈妈要尽可能带着关爱的态度跟孩子分享时光,同时对孩子的问题和诉求给予敏锐、积极且正面的反馈。在稳定的、亲昵的关系滋养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有孩子之前,就曾为能否做好妈妈担心不已,好友开导我:你没问题啦!学历在那里摆着呢!难道你那么多年的学白上了吗?当时就直觉地表示了异议,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她的理论依据实际上就是文章中说的“高知家长就能教出好孩子!”现在如果问我,我可以直接的告诉她: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从幼儿园到博士,有哪些教育是解决你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呢?没有!所以,很多人做不好爸爸妈妈,这太自然了,高知家长也包含在内!
做为全职妈妈的我,陪伴孩子的时光相比职场爸妈多了很多,可为什么我养育孩子的路上碰到的问题反而比有些职场妈妈还多呢?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前文提到的:养育的“质”与“量”。
长时间给予陪伴孩子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但如果这大量的陪伴时间,仅仅满足于陪着孩子做吃喝拉撒等这类琐碎的事情。又或者像很多职场爸妈回到家,因为情绪精力等原因,对于孩子的陪伴需求,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拿着手机做表面的陪伴,人在心不在,那这样的陪伴就是仅仅解决了表面的“量”,而没有解决孩子的需求,走入孩子的内心,没有养育的“质”。
这就像工作学习中常常看到的那一类一样,是一个一直低着头奔跑的低质量勤奋者。看着时间熬的多,却怎么也不出活儿。为什么?就是因为不考虑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往深了说就是没有用心。所以,做的都是表面工作,追求事情做完了就好,做的多就好。
那如何改变低质量的勤奋者的行为,使之成为一个高质量的工作者或者养育者呢?如何在养育中,“质”与“量”并肩而行呢?
第一个关键词:用心。老主席他老人家说过: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如果你用心一点,自然会不仅仅把精力用在表面,只考虑做完了没有,你会往深了思考一步,如何做的更好?只要用心,你会拿出你的爱心和爱心,来对待家人和孩子。
第二个关键词:协作。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保证一个人扛起所有的事情,尤其是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需要团结协作。调动全家人的智慧和力量,团队协作作战,那么对付一个老怪,自然难度系数降低很多。同时,家庭所有成员的参与,也避免了忙的忙死,闲的闲死这种情况,有力的避免了家庭矛盾。同时,家庭成员的三观不同,让孩子能够接受世界是多元的这个概念。
第三个词:精力。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更好的管理我们的精力。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精力曲线,每天吃掉三只青蛙的策略同样适用在孩子的养育日常中。再次,学会独处学会减压,别把自己的情绪神经绷的太紧。最后,要适时的充电休息,补充我们过度消耗掉的精力。
总之,养育孩子是一件既要注重“质”,又要注重“量”的系统性工程。希望大家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份神圣的工作!
ps:早上大少爷起床气冲我发脾气,我没hold住也吵了他几句。早晨的心情和气氛就不太好了,故诞生了此文。
pps:以后,谁跟我说养育孩子简单,我跟谁急!不过,还是要学习的,学习对象男神是大象,女神是海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