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城里的年味
秋语
去年回到当年插队的大巴山农村过年。没想到,小山村的年味比起城市年味毫不逊色。
在去山里的路上,透过客车窗户,只见一拨又一拨的返乡民工骑着摩托车飞驰而过,就像央视播放的返乡大军拖家带口驾着摩托日夜兼程的画面,看着真让人动容。
离过年还有几天,不到五十户的小山村已经沸腾了。白天不时炸响的鞭炮声如春雷般在山谷回响。夜间时有一束束美丽的烟花在夜空升腾。
除夕夜,老队长的两个儿子带着一家子赶回家,他们分别在县城和镇上买了新房,过年必回老家团聚,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无论在哪个年代都不会改变。如今乡里人也时兴给小孩压岁钱,图个喜庆吉祥。过去可没有这个讲究,听说早在几年前,打工仔们就从城里人那里学来了。
老队长家的年夜饭令人眼花瞭乱,除了传统的农家菜,居然还有北方人爱吃的黄焖羊肉,酱烧肘子,小鸡炖蘑菇。这是当包工头的老大在北京歺馆请客时,依葫芦画瓣复制而来,虽然是山寨板,却有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在重庆打工的老二做了几道川菜:酸菜魚、水煮肉片,鱼香肉丝本是厨师学校考二级川菜厨师的菜品,老二却不信弦,偏要“小试牛刀”,酸酸甜甜的味道道出了打工仔四处奔波的辛酸。
山里人爱看春晚。他们并不在乎春晚的总导演是谁?也无人挑剔节目的好孬,吃着年夜饭,观赏春晚,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临近午夜,几个学娃已按捺不住十二点的诱惑,提前在院坝点燃了鞭炮,爆竹声由近及远,瞬间,整座山头都炸响了。爆竹声声,此起彼伏,不亚于除夕夜的城市喧嚣。
从初一开始,乡民们就开始走家串户大拜年。他们的乡规比城里人讲究得多,除了给亲戚朋友拜年,还得问候本村的父老乡亲。村里的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小孩,繁重的农活全靠相互帮衬,所以借拜年之机,也想表达一下感恩之情。在乡间的小路上,每天都能见到成群结伴的拜年队伍。行走其间,就像去迎接临将过门的新媳妇,感到特别温馨。
山里人也讲究过年穿新衣,孩子们身着鲜亮的新衣裳,头顶风雪帽奔跑在田间地角,煞是可爱。乡下女人都喜爱花花绿绿的羽绒服,加上被山泉滋润的红朴朴的面色,看上去别有风情。老人则是清一色的中长防寒服,一改六、七十年代因棉布紧俏,常穿补丁衣裳,夫妻合穿一条裤子的寒酸。这些服装都是返乡民工从城里买回来的,他们崇尚新潮,也想把家人打扮得体体面面的奔小康。
返乡民工和城里人一样,每逢年关,都成了出手阔绰的“富翁”,疯狂采购,集中花钱,大有不抛出一堆银子绝不撒手之能事。老队长的两个儿子证实了这一说法,他们坦言:每年春节我们都要花掉一万多元。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让我见识了新农村的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和乡亲们一道把城里的年味准确复制到千里之外的小山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