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有一篇学习笔记探讨了真自我和假自我,但是你有没想过,自我到底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心理学上的大师们对“自我”的定义。
本我、自我、超我
在心理学派,有一派称为精神分析学派,它以无意识和动机为理论核心,其开创者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
下面我们来了解这三者。
先说本我。本我是什么?
本我是本能,即各种欲望的组合,包括攻击欲,性欲,生本能和死本能等,本我遵循享乐原则;
本我是一切燃料,是动力,比如我们努力学习,想取得好成绩,背后是本我的攻击欲起作用,只不过是换另一种形式来实现,即用成绩打败别人。
超我是集体认同的规范,比如文化、世俗、习惯、法律、道德等,超我遵循社会规范,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和服从,它与本我有直接的冲突。
举个例子,走进图书馆,周围都是安静的,这时“超我”要遵守是保持安静,不喧闹的规范。
讲完了本我和超我,那自我是什么呢?
自我是协调者,它在夹在自我和本我两者中间,协调两者的冲突。
比如车主开车去加油站加油,突然想抽烟,这是本我的欲望,而超我知道加油站是禁烟的,不允许抽烟,这时自我判断,在油站抽烟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自我最后选择是听从超我的,先忍一忍,离开油站再抽。
因此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如果我们所处的环境强调规范、道德或秩序,那我们表现会朝社会的规范去,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行为表现往党提倡思想方向靠拢;
而如果我们所处的环境鼓励个性,那我们就会往本我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处于孩童时代时,主导我们的是本我,当我们长大后,主导我们的是超我。
要了解自己,可以分析人格中,哪一部分比重较大,是本我份量重,还是超我的份量重?
若是本我份量重,那很可能自己的冲动行为比较多,若是超我的占大头,则自己会按人们的期望来活,这时要反思,在人们面前的你是否是真的自己。
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在心理学中,除了精神分析学派对自我定义外,还有人本主义学派对自我也有定义,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先要了解一个人:罗杰斯,他是心理学派的人本主义宗师之一(另一位是马斯洛)。
他说,“我”,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即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这里他特别强调了“体验”两个字,而定义一个人就是要看他的体验,而不是他的思想。
也就是说,自我就是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自我。
若按罗杰斯的定义,我们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就是尽可能地去获得各种丰富的体验。
在我们中,有很多人向往去旅游,为什么呢?除了放下目前的烦恼外,还有对另一种体验的向往,即到一个没去过的地方,遇到不同人,看到不同的景。
此外,从“自我=体验”的角度看,我们要真实地理解一个人,就不能只去看他/她的思想,而要去感受这个人过往最深刻的体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碰”到那个人真实的自我。
美国有一项心理学相亲活动,活动让受试着相互回答几十个专门设计的问题,这些问题问的是一个人过往最深刻的体验,比如“小学时最深刻记忆是什么?”等,而后让每对男女相互专注对视4分钟。
实验结果是参加测试的任何一对男女都有可能爱上对方,其原因是整过过程都在加速双方相互了解对方深刻的体验。
好,文章主要到些结束,感谢你花时间阅读。
思考题:从“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的角度出发,假如一个人完全失忆了,那他/她还有自我吗?
今天的文章其实是自己学习得到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关于“自我”主题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欢迎一起探讨。
这里附上课程的官方分享链接,点击可以免费阅读付费内容,但只有前25名用户才可以免费阅读,名额有限,快快点击一起来学习成长吧。
点击抢读: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资料:得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课程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