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对方的资源,是每个心理工作者最重要的价值观,也是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
听到这段话时,正好小子在家。又想起假期里的一项寒假作业——创新课题,写这学期的综评是需要这项内容的。走到他卧室,提醒小子一下。
正在玩游戏的小子一下炸毛了,从他的卧室里走出来,很烦:“那个,又不是必做的……你就是想克扣我的假期,不想让我玩好……”
我玩笑着说:“你去听课,学完,大不了我帮你写论文,不就一千多字嘛。”
小子还在低头玩着游戏。停了停,我又问:“你同学都不做吗?”这下,他更烦了,说:“没有做的……”
我: “那你想要从众?”
小子反问: “你这样问我,不是从众吗?”
我试着继续说服他: “他们不做,你做,不是加分项么?你看,天天看手机,也没有多大意思,是不?那个创新课题还挺好玩的……”
小子的火一下子着了: “这还能比高考重要?”手机一下子摔在床上,滑落到地上。这脾气,还真是遗传得紧啊。
我憋着笑,其实也有点生气,“手机不想要了?那我收回去了。”捡起手机回我屋了,只听到外边叮叮咣咣有些响动。过一会儿,客厅里,传来他与爸爸的对话,听不清说什么,似乎是他俩在讨论这项作业。他爸在发挥父亲角色的规则作用。还真是,父亲在男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母亲代替不了的。相应地,母亲的作用,父亲也代替不了。
果然,一刻钟左右,小子推开我屋的门,探过头来说:“妈,您帮我写论文啊。”声音里似乎还带着嬉笑,说完就走。我马上跟过去,现出一副苦脸,尴尬地笑起来:“你还真让我帮你写呀……”。小子刚洗完澡。不过,我知道,这是小子找台阶下来,说明他接受了那个作业,想来拿手机了。
果然,穿好衣服的小子过来拿手机了。“你不是不要了吗?”我不忘糗他一下。小子带着不好意思的笑,躺到我的床上,说:“给我掏耳朵。”
在找耳勺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刚刚听到的“资源取向”这个词,然后,就开始了下面这一段对话:
我:小子,咱俩玩一个游戏吧?
小子:放……
我:你小子,怎么说话的?
小子:说……
我:咱俩找对方的优点,我说一个,你说一个,怎么样?
小子:没兴趣……
我:晕,你是不是说,咱俩都找不到对方的优点?
小子眼睛像长在手机上了,一副无语的样子。
掏完耳朵,又想到这个问题,小子玩游戏,如果从资源取向来看,我该怎样看到他的资源呢?
小子有一个特点,无论是看书,还是学习,还是玩游戏,都非常专注。我试着说说看,反正也是实践,就笑着跟小子说:“我从你玩游戏的状态,看到了你有着很强的专注力,就像你学习和看书时一样。”小子笑得非常灿烂。
我也笑起来,又恢复了母慈子孝,还真是有效呀。这一番乱弹,似乎摸着点门道了。看来,以后得多多弹弹“资源取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