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不快乐了,可以从两方便寻找快乐的方法:1.寻求多样性。2.寻求间隔性。
快乐总是短暂的,哪怕再愉快的事,如果没有变化,时间一长,我们也会觉得没意思。我们总是在寻求新的刺激、更加耸人听闻的东西、不一样的乐趣。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说过这个道理。快乐总是短暂的,这是自然选择的设定。只有让你得不到长久的快乐,你才永远有动力去寻找快乐,你才会为了生存和传播基因而一直努力奋斗。
《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这篇文章从脑神经学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快乐总是短暂的。
研究人有不同的方法,心理学家把人的大脑当成一个黑匣子,从外面推测人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些宏观的规律。脑神经科学家是把这个黑匣子打开,看看里面的结构,弄清楚电信号、化学过程等到底是怎么回事。心理学家的规律不一定可靠,但如果脑神经科学家能找到底层的机制,那这个规律就算是做实了。
对脑神经科学家来说,大脑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接受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这三个步骤都是由神经元控制的。拉曼说限制快乐发生在接受信息这一步。
所谓接受信息,就是把外界的诸如声音、光、电、触觉这些物理信号变成大脑能理解的电信号。这个工作是由“传导蛋白质”完成的。传导蛋白质接收外界的物理信号之后,会形成一个“离子通道”,带电离子的运动形成电信号,大脑神经元就接收这个电信号。
关键在于,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相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所决定的,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只要刺激一直存在,哪怕这个刺激比较大,离子通道也会慢慢关闭,只要当刺激发生改变,比如突然加强,或者从无到有的时候,离子通道才会产生相应。
哪怕刺激一直很强,时间长了也会适应。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期的。这是一个无间道,你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要不怎么佛陀说这是“苦”呢。
研究人员训练老鼠,为了让老鼠完成一些人物,就给它们事物作为奖励,但是慢慢的事物已经不能让老鼠工作了,得给好吃的事物才行,但是如果把老鼠饿上一段时间,老鼠就不会挑食了。只要老鼠足够饿,他就愿意为任何事物而努力工作。
其实这个道理还是离子通道对刺激的变化做出的反应。从有食物到有更好吃的食物,这是一种变化,从不给食物到有食物,这也是一种变化。所以感受快乐的方法一共有两种:1.追求多样性,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
2.追求间隔性。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如果隔一段时间再出现,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的。
拉曼最后的建议是间隔。虽然我们大部分时间是不快乐的,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快乐,我们才会感到快乐。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如果你昨天晚上在一家餐厅吃饭,今天晚上又来同一家,那么哪怕这家餐馆只有一道菜是你喜欢的,你今天也应该换一到菜,来点多样性。如果你是每个月才去一次这家餐厅,那你就应该每次都点最爱吃的那道菜。
产品设计者也希望你一直留在他的产品里,所以他总是使用第一个制造快乐的方法。因为它负担不起第二个方法,也就是间隔。所以,这个时代间隔出来的快乐更稀缺更宝贵。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间隔的方法对快乐进行调控。比如,再好吃的东西也别一次吃太多;再好玩的游戏也别无限制的玩。适可而止是为了长期的享受。而且这涉及生活的主动权:被多样性吸引是“被“吸引,间隔则总是你主动。
而第一个方法也有高级的用法。这就是要追求比较“深“的东西。搞学问,学科的道理越深越好,你每进一步都有新的刺激。做事业,目标越大越好,这样你才能一直有新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对有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才是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快乐调控策略就是,浅的东西用间隔,而深的东西自带多样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