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知道这本书,只是一直没能看下去,它有种科研论文的气质,尽管语言并不晦涩,但是信息量太大,每读一页都需要慢慢消化理解。
《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研究的是神经症,我个人将其理解为精神疾病,作者认为“神经症源于人格的紊乱和失调”。它主要分析了神经症冲突的数种外在表现和产生缘由,以及未解决冲突会有哪些后果,在解决方法上着墨不多,但是“恰到好处的分析工作”,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
卡伦·霍妮是德裔美藉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1932年移民美国,她一直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经过逐年的临床分析,观点才最终成形。除现在这本书外,还著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新法》《自我分析》等作品,不过这些我都没有看过。
从书名可知,本书研究的是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的问题,“我逐渐看清了所有这些悬而未决的冲突的后果,比如,各种各样的恐惧、精力的浪费、对道德和诚信的损害以及由于感情纠葛而产生的深深的绝望。”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有冲突就是得了神经症,内心的冲突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之间主要区别在于:“对于正常人来说,冲突的两种倾向的悬殊远比神经症患者要小得多。”另外,患者虽然深受其苦,却很可能意识不到冲突的存在;再者,患者在珍视的两种信念之间无法做出决定,或者说当面临两难处境时,他会停在原地,不做任何决定,因为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必须有所舍弃。
“一个人要做出决定,前提就是他愿意并且有能力对决定负责,这其中包括要承担做出一个错误决定的风险,并且愿意承担一切后果而不归咎于他人。”
冲突的存在有两个非常明显的表现:一是看似无缘无故的疲劳,我认为就是如今俗称的“心累”;二是自相矛盾的说法或做法,例如一个人“虽然认为那件事不对,于他而言很不公平,但是他却没有反抗”,“一个喜欢清静的人却无法一个人独处”。
作者认为“神经症的基本冲突存在于一个人对他人的矛盾态度中”,她以史蒂文森《化身博士》为例:小说中的海德先生有着戏剧性的人格,既体贴又残忍、富有同情心又无情、乐于助人又自私自利。
作者认为不同的内心冲突会使神经症患者表现出三种态度:亲近人(无助)、对抗人(敌意)和远离人(孤立),这三种态度都会出现,但能被观测到只是其中占主要地位的一种态度。然而,“用正常的观点来看,这三种倾向不应该相互排斥。一个人应该既能够向他人做出让步,也能够抗争到底,也能够不与人来往,三者可以互相补充、和谐统一。”
在阐释完这三种基本态度的表现后,继续讨论神经症患者的两种对付冲突的方法:一是理想化意象,“将自己并不具有或者潜在具有,但事实上并没有表现出的品质据为已有“,它有四个负面功能和一个正面功能;二是外化,“不仅将错误归咎于他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将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当成是他人的”,例如当他对别人发怒的时候,实际上是对自己感到愤怒。
第二部分讨论的是没有解决的冲突会带来哪些后果。
首先是恐惧,对自身想法和行为表里不一的恐惧、对失去理想化意象而自我鄙视的恐惧等,“如果想要最终获得人格的整合,我们必须勇于面对这些恐惧,所以它们也成了我们正视自己的障碍”;
其次是对人格的损害,“带着未解决的冲突生活意味着对生命力的巨大浪费,这不仅是由冲突本身造成的,还是由所有想要解决冲突的错误尝试造成的。当一个人从根本上处于分裂的状态时,他永远无法集中精力做事,而总是企图同时实现两个甚至更多不相容的目标”,例如一个人既想交到好朋友又想颐指气使,实现不了。
浪费精力可能源于三种表现:一是犹豫不定,二是低效率,三是惰性,它们都说明有未解决的冲突存在。
此外还有绝望、施虐倾向两种后果,内文信息量太大,我实在是总结不出来了……
经过前两部分的分析,最后是结论,神经症冲突如何解决?作者认为“只有一种方法:要解决冲突,必须改变人格中造成这些冲突的条件”。但这是一种极其艰难的办法,因为即便是内心冲突不那么激烈的一般人,要想改变自己也是非常不易的。幸运的是,“生活本身就是一位非常有效的‘分析师’,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有足够多的生活体验就可以帮助自己改变人格:可能是一位伟人起了榜样作用;可能是……”当然,这同样需要一点运气,因为生活是一位无情的分析师。
本质上说,神经症患者需要“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学着做决定,并愿意为此承担后果和责任;愿意为他人承担责任,愿意承担义务并且相信这些义务的价值”,“获得内在的独立,既不藐视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也不盲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