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学心理专题推荐集心理
读书笔记|《我们内心的冲突》

读书笔记|《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 Grace的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3-06 11:54 被阅读1561次

20170214:阅读完了第一章(含译者序和作者前言)

译者序言:

主要介绍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一些缺陷。

自序:

介绍了自己和弗洛伊德理念的一些不同之处;神经症患者用以解决冲突的四种主要尝试。以及神经症理论动力中心是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作者也向我们传达了其理论的建设性和自己的信念:人既有能力,也有发展他潜在可能性的要求,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一章:

指出冲突与文明变化的速度,人要做出选择,也有无意识的人云亦云。

意识到矛盾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需要四个前提:

1.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愿望、感情内容是什么;

2.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套价值观念;

3.我们愿意而且能够摒弃矛盾的两方面中的一面;

4.决策人愿意并有能力对决策负责。

正常范围内的冲突可以完全是有意识的,而神经症冲突就其所有主要因素而言主要是无意识的。

20170215:第二章(基本的冲突)

冲突的存在是由两个很明显的因素标志出来的:1)最后产生的症状;2)自相矛盾。

通过分析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观点指出自己的看法: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症患者丧失了一心一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相互抵触的。冲突存在的两个因素是神经症冲突的产物。

展开介绍自己的观点:从遗传观点看,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均可使小孩产生不安全感,孩子不仅发展了相应的策略也发展了持久的性格趋向,到一定时候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变得清晰:亲近人、或对抗人,或回避人。(我们从统观中得到的,只是占优势的那种倾向)

因此,冲突开始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最终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人格。产生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被称为基本的冲突。

20170216:3-5章(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亲近人-屈从型人格:(他会喜欢我吗?)

对安全感要求迫切,病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追求温情、亲近、爱。

对抗人-攻击型人格:(这对手的力量怎样?)

为个人利益而顽强奋争;不惜一切的好斗;对感情的强行窒息。追求生存、支配、成功。

回避人-孤立型人格(他会干预我的事吗?)

一种是疏远他人,一种是对自我的疏远(感情麻木愚钝)。不许别人干预或施加影响。

不论是哪种神经症冲突,都是患者内心的一种强迫,是患者唯一的生活方式。患者企图消除冲突的有害后果,而不对冲突本身进行任何改动,这也是患者最终失败的原因。

作为心理医生则需要对整个冲突结构有清晰的统观,不要只被突出的一种冲突形式所迷惑。

患者解决冲突的两种方法:压制某些方面突出对立面;与他人保持距离以便使冲突不再发生。

201702176章(理想化意向)

第6章提出患者解决冲突的另一种试图—理想化意向:创造一种自以为是的意向,时时觉得他能够或应该是这种形象,这种心中的形象与实际相距甚远,但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是实在的。

理想化意向功能: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信和自豪;否认冲突的存在;使对立物显得协调。

理想化意向的存在遮蔽了内驱力的强迫性,却包含着患者的真正理想成分。

弊端:患者对自我的疏远;使患者忘记了真正的感受、相信的是什么,忘记了真实的自我。

治疗的任务是是患者意识到自己理想化意向的详细情况,并帮助他逐渐认识到它的功能及主观价值。

201702227章(外化作用)

外化作用:患者将内在的过程感受好像是发生在自身之外,于是便认为是这些外在因素导致了自己的麻烦。

患者企图用外化作用消除冲突:患者不仅把过失当作是别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当成是别人的,当一个人感到他的生活无论好坏皆取决于他人时,他自然一心想改变他人,惩罚他人,影响他人,或保护自己不受他人的干涉,同时还导致患者对外在的条件和人过度依赖。(投射与“小我”)

这一章有一个很积极也让我很受触动的点:即病人一旦经医生诱导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不加考虑的马上把问题的根源归咎到童年时代。但作者认为,这种对童年的反复叨念,是一种勤于自审的幻觉,患者不能把自己看成生活中的主动者,而是被永远限定住了。对孩童时代的片面强调,表明了患者的外化倾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追溯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却深陷在这个解释中不能再继续向前一步)

(个人很喜欢这一章,经过前几章的铺垫和理论阐述,这一章开始利用搭建的理论细致的进行分析。)

20170223:8章(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神经症患者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统一的理想化自我,同时也制造了新的裂隙。为了保持平衡,需要继续围绕冲突建立防御机制,(保持其假和谐的)手段有:

1)盲点作用:

将潜藏的冲突排斥在知觉之外。

2)分隔作用:

只顾局部不顾整体,什么是给朋友的,什么是给家人的,什么是给敌人的,什么是对公的,什么是对私的,分的清清楚楚。(这是患者被冲突分裂的结果,也让我想到了中国人的对家人,对外人,“小爱”与“大爱”)

3)合理化作用:

通过推理过程而达到自我欺骗,创造人为的和谐。

4)严格的自我控制:

试图压制一切自发性。

5)自以为是:

既能消灭外在疑虑,又能消灭外在影响。实际上,一个人越是自我孤立,坚守独立,外在影响越容易成为他恼怒的诱因。(让我想到了--开放意味着安全)

6)捉摸不定:

还没有树立明确的理想化意向。

7)犬儒主义:

否认道德价值的存在,从而使患者无需弄清楚自己实际相信的是什么。

20170223:9章(恐惧)

神经症结构变得这么僵硬而难以改变,到底是什么样的力在起作用?是患者的恐惧,害怕一种平衡被破坏。

恐惧最具体的表现:

1.对神经失常的恐惧;

2.对丧失理智的恐惧;

3.害怕失去平衡(生活习惯的任何改变,一次旅行,工作有变动都会引发不安)

4.害怕暴露:病人为了维护和发展保护性结构不惜采用虚伪做法。

恐惧的防御机制:

1.回避任何类似考验的场合,假如无法回避,便尽量谨言慎行,自我节制,戴上假面具;

2.有一种无意识的意图-要让自己变得无懈可击,无需再怕什么揭露。

恐惧使患者的真实自尊大大降低,非真实的自傲大大上升;患者把真实的自我极度贬低,却把他人看成巨人。患者失去了自我之见。

神经症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恐惧浓缩后的东西,就是害怕自身有任何改变。如果我们想最终取得人格的整合,就必须不断面对这些恐惧。

(霍尼在这一章里剖析的好透彻,她毫不留情的指出了我们的伪装、纠结,也指出了我们的症结)

20170223:10章(人格衰竭)

带着冲突的生活意味着生命力的巨大浪费,也意味着不是分散了精力就是自己挫败了自己的努力。

精力的浪费或误耗发端于三种大的紊乱失调:

1.遇事犹疑不决;

2.普遍性办事无效率;(各种拧巴)

3.普遍性懈怠;

神经症中无意识的假象”:

1.爱的假象;

2.善的假象;

3.兴趣与知识的假象;

4.诚实公正的假象;

5.痛苦的假象;

神经症患者为了逃避冲突会运用外化作用,认为自己无过错,同时拒不承认因果关系。因此,对临床医生而言,最有利的治疗就是让病人知道后果,使病人从心理感到,只有改变内心里的某些东西,才能获得自由。(同时要对病人的道德加以关注。)

20170224:11章(绝望)

患者在冲突中精力一次又一次分散到过多的方面;从事着想成为理想的那种形象;在为人处世中重心不是落在自身,而是落在外在因素上。最终,患者放弃了身心统一不被分裂的希望。绝望是冲突造成的最终产物。

作为医生要意识到患者的绝望和绝望的强度,并要理解患者的无望感完全来源于其内心的纠葛。要相信病人从根本上来讲是能够自己解决冲突的。

霍尼在这一章向我们传达了特别积极的态度神经症中的强迫性趋势并不是本能的,而是发源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这些趋势能够发生改变,由之而产生的冲突也能真正消除。根本的改变是可能的。

如果说病人的阻力是力求内心维持现状,那么还有一种动力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建设性力量---如果病人开始认识到无望感是个问题,但最终能够得到解决,哪怕这种动力局限于最初仅想摆脱最深感不安的症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病人在体会到自由的快乐时,其内心的动力会越来越大。(总结:首先你要有成长的意愿,有改变现状的意愿。)

20170224:12章(虐待狂趋势)

失去了希望的患者会变得有破坏性,同时又试图通过代偿性生活求得补偿,这就是虐待狂趋势。

这样的人可能一心想奴役他人;他们的满足来自于玩弄对方的感情;自私地利用伙伴。

感到自己的生活无用又无意义的人会发生明显的虐待狂倾向,他们让别人来分担自己的不幸,同时这也是他们用来缓解自己刻骨铭心的嫉妒的手段。他们被迫把自己的自卑外化,转而责怪、排斥、侮辱他人,对他人的攻击成为自我保存的需要,通过使别人不幸试图缓解自己的痛苦。

这些追求中的破坏性因素给患者本人带来了反作用:自卑感和焦虑。这两种因素也是虐待冲动被压抑的主要原因。如果虐待冲动被更深的压抑,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所谓的倒错虐待狂。

倒错虐待狂:自我退守,避免奴役他人,结果是失去了要求的能力,处处谨言慎行,不敢表达任何意愿,甚至不敢有意愿。

霍尼认为,虐待狂的破坏性趋势不可否认,但是在表面非人性行为后边,是一个受着痛苦的人。是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人。生活击败了他,而他寻求着代偿。

20170224:结论(神经症冲突的解决)

要解决冲突,只有改变人格中那些造成冲突的状态,而只看到自己的基本冲突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一章,霍尼结合前面章节(神经症的冲突、患者的无意识和冲突造成的结果)从不同层面给了心理医生很细致的建议:如何逐步帮助患者意识到冲突并正视冲突。

步骤:使患者意识到他的特定倾向或冲突的所有公开或隐藏的表现,帮助他认识那种强迫的性质,使他能够认识那种倾向或冲突的主观价值和有害结果。

治疗目标:

1.病人必须取得对自己负责的能力,感到自己主动活跃,在生活中有力量承担责任,也能够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

2.病人获得内心的独立,既不藐视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也不盲从。

3.争取人格的整体性:没有虚饰的假象,感情真诚,把自己整个的心溶进自己的感情,工作,信念之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我们内心的冲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ny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