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啥要扶?”吗?有人调侃:“这一拳,大道都磨灭了。”
但这句话,还真可以解释。
『灵感来了』
《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又有“大道裂,百家出”。
在碰瓷出现之前,看到地上倒了个人,去把他扶起是不需要什么思考,天经地义的事。这就是“道”。
在“不是你撞的,你为啥要扶?”出现之前一段时间,随着碰瓷事件的逐渐增多,“道”其实有了越来越多的裂纹,直到那一拳,“道”磨灭了,人们再不敢心无顾忌、自然而然地去扶人。
“失道而后德”
“道”磨灭后,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不顾自己可能的损失,依然选择去扶。这就是“德”。
但碰瓷越来越多,敢扶的人越来越少。
“失德而后仁”
何为“仁”?按我之前的说法,“仁”就是两个人,是“我是人,你也是人”,是把人当人看,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当仁人看到路上的老人,虽然不是毫无顾忌、不是没有犹豫,但他推己及人,想着要是自己躺在那,该多么希望有人能扶自己一把。于是便扶了,纵使可能遇到碰瓷,但哪怕有百分之一(这时候还没到万一的程度)的可能是真的,就值得。
但碰瓷事件愈加增多,后果愈发严重。
“失仁而后义”
这时候,扶人遇到碰瓷的概率很大,后果十分严重,人们实在不敢去扶了。
于是义士出现,舍生死来捍卫心中的道理,用文采武力(包括法律武器、舆论等等)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失义而后礼”
当义士也愈发失望:当舆论不再站在自己这边,当关系纠缠,官方也给不到公正。
人们,看着地上的人死去,也不会再扶。
及时救助本可以活的人越来越多,官方或民间的人实在不能忽视,于是便有了要求人们去做的“礼”或“法”,但人们再不是真心去做的了。
“绝仁弃义”
有人说,“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便是重启世界,让人们重新开始。但重新开始的人们,又怎么不会再迈上这条堕落之路呢?
有人说,那留下物资,这样新世界的人们有了充足的物资,就能实现大同。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伊甸园”,总会有“蛇”来诱惑人们。
那该如何解决呢?
实际上,道德经那句话还可以反过来看,完善礼而后有义,不负义而后有仁,人人仁而后有德,德遍布而后成道。
礼法完善(不管是民间还是官方)之后,有义士敢去舍己为人,替天行道,首先迈出第一步。
“士为知己者死”,士和知己者便成了“仁”。
保持这个势头,后面的事情自然而然。
这才是真正的“绝仁弃义,复归于道”。
有人说,“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回不去了啊,看到那令人心寒的事件,心里留下的阴影,便怎么也消不去了。还不如消除这些事件的信息,等到几代人之后,人们不再记得这种事,便能不再被影响。”
不是这样的
历史得到的经验教训不该这么抹去,不然人们只会再犯。
如果这代人做不到复归于道,那就下代人,下下代人,……,每一个觉悟的人都做好自己,以自己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去教育下一代,为遇到的人以身作则,如此下去,终会复归于道。而那时的道,比原来的道,更加成长壮大。
如果能帮到人就更好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