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观察到的能力差距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每年带本科毕业设计算是我们的必修课。所在的专业为工科,毕业设计往往是针对某具体项目进行设计,算是对大学四年,尤其是后两年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训练和应用。当带的学生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我越来越感觉到了不同学生在做这种具体项目时体现出来的能力差异。
依据这种能力差异,我将学生分成了四类,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我在此处的分类主要针对在毕设这种综合训练中体现出的能力,与平时学习成绩高低有关系,但并不等同。
第一类学生绝对是老师们的最爱,当给他/她们指导时,基本上在经过1~2次全面指导后,你丢给他/她们的一颗种子就能在他/她们的努力下长势喜人,你只需在关键节点再给他/她们做一些点拨,结果往往皆大欢喜,最终很有可能被评为优秀毕业设计,作为这类学生的指导老师总有种不劳而获感(当然内心是窃喜的)。这类学生在做项目时,能在关注全局的同时抓住重点,模仿能力也很强(但又不囿于模仿对象),同时积极主动,在发现问题时会利用各种资源或方法寻求答案,据我的观察,这类学生往往成绩处于中上,并不是超级学霸类型;
第二类学生为细节关注者,很主动也很好学,但问题在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对全局和重点的关注,往往迷失在一些细节当中。这里并不是说细节不重要,只是在不同阶段,工作的重点应当不一样:比如初始阶段应以全局和框架为主,后期再来进行细节的修改和调整,反其道行之的话可能是灾难。比较有趣的是,我观察到的、归于此类的几位同学都属于一般意义上的超级学霸,当然也可能是我的样本还太少。作为指导教师,你需要不停的提示他/她们回归主线和重点,花大量时间回复他/她们关于细节的疑问,最终结果一般来说还不错,但显然对指导教师而言效率并不算高;
第三类学生就是常见的普通学生了,不算主动,但也尽量按照要求一步步来,不太会主动思考和寻求答案,只求模仿得像就可以,结果当然也就just so so 了;
第四类堪称是最令指导教师痛苦的学生类型,貌似很配合老师,但一点点都无法推动,你觉得自己已经使劲浑身解数来讲解了,但他/她们仍然是混沌的….常常令我有种拳打棉花的无力感,到了最后可能得手把手的教他/她们编每一个公式、调每一个程序、计算每一个数据,可以算是对老师的终极修炼了,投入产出比非常低,当他/她们能顺利毕业时,真的迫不及待想说一声“bye!”。(在此向这些同学们说声抱歉)
依据我的观察样本,成绩顶级的学霸多归于第二类,而成绩中上的同学往往有可能成为第一类,大多数普通的同学多属于第三类,第四类同学相对比较少见。
(2)企业如何筛选人才
我们现在就业和保研的评价体系往往是以成绩为第一准则的,面试可能会涉及到部分综合能力,相对来说更多考察了情商。如何来改进评价体系,能真正筛选出第一类人选?或许用人企业可以介入到毕业设计环节来,通过企业导师与校导师联合的方式,利用毕业设计过程来对人才进行考核和筛选,可能过程会稍嫌繁复和漫长,但选出的人才对未来企业成长的帮助不可估量。
(3)如何成为第一类人?
实事求是来说,我自己可能更多偏向第二类,常常会迷失在细节中,还在挣扎着向第一类靠近。我能想到的训练方法,一是笑来老师曾提到过的,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拷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这种反复的、持续的拷问会逐渐让重点凸显;二是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又可以做进一步的拆解了,大致可分为搜索靠谱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多google,少百度;多学术期刊,少社会新闻)、综合及分析比对资料的能力,最后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等。
你同意我的看法吗?欢迎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