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无疑是跟心理建设有关的书,对心理治愈有帮助,试图将读者导向心智成熟之路,我冒着遗失天真的风险,认真的翻开第一页。当然也有可能因此摆脱愚蠢,何为得失,看完就清楚了。
深入心灵,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带来智慧和勇气,在通往心灵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问题和痛苦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基于此事实的认知,就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放下所有悲观的无策的消极思想,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神经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但是替代品 最终带给人的痛苦,甚至比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正因为如此,神经官能症才成为最棘手的问题。不少人还没有解决旧的问题和痛苦,却又要逃避新的问题和痛苦,最终陷入重围,无法自拔。
如果不顾一切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而且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正确的做法是,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使心灵变得健康。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要求自己自律,就是在培养自己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何为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4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它们背后的原动力——爱。
推迟满足感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一种思维)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掌握推迟满足感的原则,学会先苦后甜,拥有足够的自制力。而有的人却做不到,跟人的基因没有多大关系,众多迹象表明,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子不教 谁之过
孩子缺乏自律,未必是父母管教不严。实际上很多人经常受到严厉的责骂和体罚。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起到负面作用,因为它本身就违背了自律的原则。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只会成为反面教材。父母的爱至关重要。即使家庭环境充满混乱,生活贫困,只要有爱存在,照样可以培养出懂得自律的孩子。相反,即使父母高收入,生活方式相当严谨,但如果缺乏爱和温情,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照样会随心所欲,肆意妄为,不懂得自律。
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爱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于子女,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照顾他们,陪伴他们。培养孩子学会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聪明的父母会细微的观察问题的本质,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才算合适,在问题发生之前,就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使问题消失于无形。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富有爱心的家长,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当孩子面临痛苦抉择时,他们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去经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领受父母的这片苦心。他们不仅能勇敢的承担责任,也有更加强大的心理去面对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父母付出的努力越大,孩子就越会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价值。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像这样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顾,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弃。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对安全感产生信任,不仅需要父母真心投入,还需要父母表里如一的爱和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如果这份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能从其他渠道获得,不过其过程必然更加艰辛,通常要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解决问题的时机
许多人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力,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
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问题降临时,势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竟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问题拖得越久,就越是积重难返,解决起来自然更加艰难。
承担责任
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肯定于事无补;指望别人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不是明智之举。要勇敢的对自己的说,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所患的不是精神官能症,就是人格失调症。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则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认为错在别人。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说: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因而缺少勇气和个性,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
人格失调症患者常常说: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似乎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治疗神经官能症比治疗人格失调症容易得多。因为神经官能症患者坚信问题应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所致。治疗人格失调症则比较困难,因为他们顽固地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不少人兼具两种症状,统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在某些问题上,他们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充满内疚感。而在另一些问题上,他们却拒绝相信责任在于自己。治疗这种患者时,需要首先治愈神经官能症,让患者对治疗树立信心,进而接受医生的建议,纠正不愿承担责任的心理,消除人格失调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调症。所以人人都可以受益于心理治疗,当然,前提是当事人乐意这么做。在复杂多变的人生道路上,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什么人负责,这是一个永远存在的难题。这个问题从未彻底解决过,因为我们必须不断地评估,再评估我们的责任所在。孩子们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主动投入爱,时间和精力,甚至承受痛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问题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甚至自身还存在缺陷,那么,父母就会阻碍孩子的心智成熟。父母的问题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如果不去直面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就会永远存在。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逃避自由
一部分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应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去为自己的问题,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忠于事实
忠于事实是自律的第三条原则。如果我们追求健康的生活和心智的成熟,那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遵循这条原则。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杜绝虚假,了解清晰。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沟壑,指引自己的道路。我们出生时,并不是带着地图来的,为了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行进,我们需要努力绘制自己的地图。我们努力程度越高,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但是很多人不愿付出这种努力,人们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故步自封。有的人一过完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的地图狭小、模糊、粗略而又肤浅,从而导致对现实的认知过于狭隘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知道生命终结。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在于需要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的内容准确详实。世界不断变化,每天都有新的信息,要吸收它们,地图的修订就要不断进行。有时候,需要吸收新信息太多,我们不得不对地图做大规模修订,这些修订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痛苦,由此便成为了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
有些人一旦新的信息和过去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就感到恐怖,不仅抗拒新的信息,甚至指责新的信息混淆视听。人们最可悲的事情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捍卫陈腐的观念,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
移情:过时的地图
抱着残缺的人生地图不放,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为“移情”。定义是: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作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尽管这些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病人来看心理医生,是因为旧地图已不再生效,但头脑中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许多移情患者尽管向心理医生求助,但却拒绝按医生的要求作出调整,甚至为了捍卫旧地图而跟医生针锋相对。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逐步成长。我们必须忠于事实,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必须忍受暂时不适感,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并承受这一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完全忠于事实。
迎接挑战
完全忠于现实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断地严格地自我反省。我们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不仅要观察世界本身,也要对观察世界的主体(我们自身)进行反省。
人之为人,就在于我们具有特殊的大脑额叶,使我们有着异于其他动物的反省能力,自我反省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带来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带来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实际上,认识和忠于事实带给我们的非凡价值,将使痛苦显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带来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
忠于事实的生活,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这也是唯一能确定我们的地图是否与事实符合的方法。如果不这样做,就等于把自己关进了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笔下的“单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自己的幻想。
修订地图带来的痛苦,使我们倾向于选择逃避,不容许别人质疑我们的地图。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以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必须超越这样的自然本性,发展新的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可以改变本性,超越本性。
接受心理治疗,大概是一种最违背人类本性,却又最具人性的行为。在心理治疗中,我们不但要释放自己,接受别人最尖锐的挑战,还需要付出勇气。接受心理治疗是迎接他人质疑和挑战的终极方式。为了让患者迅速接受挑战,心理医生经常采用“自由联想”的方法,鼓励患者说出真相,如果患者积极配合,往往能取得最神奇的效果。
不管个人还是组织,要想接受质疑和挑战,必须真正允许别人来检视我们的地图。完全忠于现实的第三个要求,就是我们需要一辈子保持诚实。诚实可能带来痛苦,但是靠撒谎来逃避,很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说到逃避,我们要提一下“捷径”,为了更快的达到目标,我们总想选择更短的道路,希望通过合理的捷径,实现心灵的快速成长,但是不要忘记:关键的字眼是“合理”。
要使心智成熟,接受心理治疗是一种合理的捷径。但这一点却常常被人忽视。很多人质疑心理治疗的合理性,“我担心治疗会让我产生更多的依赖,让治疗本身成了一副副拐,而我不想依赖拐杖前行。”这样的托词是对内心恐惧的掩饰。其实,一个人的心智成熟,即使不通过心理治疗也完全可以实现,不过整个过程可能更加漫长和艰难。
隐瞒真相
谎言分两种: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所谓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地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所谓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应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白色谎言不意味着脱离了谎言的实质,并值得原谅。隐瞒部分真相,可能让人觉得无关紧要,所以白色谎言是最常见的撒谎方式,由于其不易察觉,其危害远远超过黑色谎言。
父母对孩子的许诺就常常是白色谎言。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隐瞒了大量的事实。这些行为被看作是为孩子着想,实际上,这样的“保护”没有任何效果。不仅不是保护,而是对孩子了解各方面真实情形的权利的剥夺。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有时候我们追求绝对诚实的愿望,可能与孩子需要保护这一事实发生矛盾。要非常注意表达方法和时间,还有度。
对于想进入政治和企业高层领域的人而言,有选择地保留个人意见极为重要。凡事直言不讳的人,极易被上司认为是桀骜不驯,是对组织和集体的威胁。要想在组织和集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注意表达意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换句话说,一个人应该有选择的表达意见和想法。
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欲望。怎样做才不致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首先,永远不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除非有重大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其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只有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的要领在于,双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最后一点需要铭记在心,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上述原则的履行尽管十分艰难,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个过程是达到自律所必须经历的。很多人惧怕其中的痛苦,宁可选择有限的诚实和开放,就等同于生活在封闭状态中,不敢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地图呈现给世人。自我封闭尽管表面上容易,却会让我们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才能使我们的心灵获得成长。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着确立有弹性的约束机制。
以生气为例。当某个人,某件事令我们伤心和失望时,我们就会生气。要正常的生活,生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反击方式。从来不会生气的人,注定终生遭受欺凌和压制,直至被摧毁和消灭。必要时候的生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面,我们受到侵犯,不见得是侵犯者对我们怀有敌意。有时候,即便是有意为之,我们也要适当约束情绪。因为正面冲突只会使处境更为不利。大脑的高级中枢——判断力,必须约束低级中枢——情绪。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要想人生顺遂,我们不但要有生气的能力,还有具备克制脾气的能力。
我们要善于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表达生气,还需要注意时机和场合。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灵活的情绪系统,提高自己的“情商”。
不少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缺乏灵活的情绪反馈系统,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不断实践,让情绪反馈系统变得更加灵活。通常患者的焦虑、内疚和不安全感越是严重,治疗过程就越是艰难,常常要从基础做起。
要让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比如放弃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失去平衡比放弃更为痛苦。我们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况对以前的自己做出调整。
抑郁的价值
对那些有勇气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选择放弃是必须要迈过的一步。密集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心智密集成长的过程。所以患者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改变,甚至比大多数人一辈子经历的都要多。为了这种爆发式的成长能顺利完成,需要在短时间内放弃相当数量的“过去的自我”,如此,才能成就一次成功的心理治疗。
因放弃而感到抑郁,是自然而健康的现象。如果放弃的过程受到干扰,导致抑郁的情绪被延长,或是抑郁的情绪不能再完成放弃后消失,那么抑郁就变得不正常和不健康。
很多人看心理医生,主要原因就是情绪过于抑郁,也就是说,接受心理治疗前,他们的心灵就开始了放弃或者说成长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难以完成,这种成长的先兆督促他们求助于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突破口,消除造成问题的障碍,协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个已经开始的放弃和成长的过程。有的时候,在意识层面上,他们不知道旧的自我需要调整和变更。但在潜意识层面上,他们已经开始了放弃与成长的过程。潜意识总是走在意识之前,这对于某些读者而言,可能难以理解,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人们常说起的“中年危机”,是人生面临的诸多危机之一。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渡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不少人不敢面对现实,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东西,所以无法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机,不能顺利的进入更加成熟的心智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埃里克艾瑞克森曾列举人生各阶段的八种危机。总体来说,这些就是我们在人生过程中必须放弃的生活环节、个人欲望和处世态度。放弃这些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放弃与新生
人类只有适当的放弃自我,才能领略到人生的喜悦。放弃自我,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有一种暂时的放弃自我值得一提,因为这一种放弃是成年生活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促进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工具。这种技能我称之为“兼容并包”,是“保持平衡”这一原则的一个子类型。“兼容并包”意味着既要肯定自我以保持稳定,又要放弃自我以腾出空间,接纳新的想法和观念,实现自我平衡。
兼容并包的道理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自律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我们能否通过心灵的成长把心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说它是肯定的,是因为,如果能完全接受痛苦,在某种意义上,痛苦就不复存在。同时,我们不断学习自律,可以使心灵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接近尽善尽美。比如那些在孩子们眼里是天大的难题,到了成年人手上就可以迎刃而解,此时,痛苦就不成为痛苦了。更何况心智成熟的人大多具有超出常人的爱,这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更少的痛苦。
但是,从另一方面,答案也是否定的。心智成熟的人凭借自律、智慧和爱,而具备了非凡的能力。世界需要他们的能力,而他们出于爱也做出自己的回应。他们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种各样正确的决定。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做决策的能力。不过,在知道一切的状态下做决策,远比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要经历更多的痛苦。容易作出决策的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决策者,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担其决定带来的痛苦,却丝毫不影响其作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杰出和伟大本身,则会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表面上,这是一种悖论,其实不然。佛教徒常常忘记释迦牟尼历经劫难的痛苦,基督教徒也每每忽略耶稣济世的幸福。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假使人生的目标就是逃避痛苦,那你完全可以得过且过,不必寻求精神和意识的发展,但是不经痛苦和折磨,就无法实现灵魂的超越,即便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但那时痛苦的强烈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让你最终无法承受。
你或许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还要追求精神的发展呢?坦白的说,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对幸福的本质所知甚少。或许在本书,可以找到答案,或者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