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职业,多维度,是适应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的必须,这能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能承受更大的风险。时代的召唤,催生了“斜杠青年”这个词,很多人就是斜杠青年或者在成为斜杠青年的路上。
那么什么是“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
有人因为作为斜杠青年而大有裨益,名利双收,有人因为想成为斜杠青年而焦虑不安,惶惶终日。
斜杠青年之所以能得到职场的认可,是因为他们的每一个标签,都有足够强大的名副其实的技能在支撑着,任意一项技能都不比别人差,这些技能不是凭空得来的,是要花费时间精力习得的。
可是,年轻人,你年纪轻轻,凭什么“斜杠”?“斜杠”的前提,是必须有一项技能做到卓越,否则,盲目追求斜杠,“门门精通,样样稀松”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改变。
很多人看似很努力,却始终平凡,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聚焦,没有为自己打造出耀眼的亮点。
参加的自律群里,有一个叫小剥皮的女孩子,自制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超强,在经常不分日夜加班的情况下,还制定每天8项打卡内容,佩服的是,她几乎每天都能完成打卡。然而,为此她每天疲惫不堪,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伴随而来的自然是工作、学习效率低下。
最近,她在朋友的指点下,开窍了,“你的时间就那么多,你不能再最有利的年纪争取做到核心位置,最后淘汰的就是你。”为此,她放弃与现在职业无关的很多学习内容,打卡内容改成6项,以她的执行力,相信她能用最快的时间做到卓越。
学的再多,没有实践,就不是自己的东西。看过听过写过说过,都会不同程度忘记,只有做了,才最终内化成为自身的技能。而工作,可以边思考边实践,是训练技能最好的手段。假如不是工作必备的技能,把它当作工作去对待。

关于如何有效地在工作中精进,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干法》中,给出了他的观点。
热爱所从事的工作
最好的工作,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如果不感兴趣,而又无法改变,那么就让试图自己喜欢这个工作。首先是心态,如果不喜欢同事,那么就只看这个同事身上的优点,如果不喜欢工作的内容,那么就看做这件事能带来什么价值。其次是行动,做一个“自燃”的人,哪怕是工作上的一点小成就,都可以为自己庆祝,甚至邀同事一起庆祝。
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意义,是工作的能持续的动力。
重复重复再重复
重复不等于低效,重复不等于没低价值,重复的目的是积累经验,磨练技能。做同一件事,没达到完美之前,就有进步的空间。重复,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如同开车,第一次开车,是需要动脑筋记操作步骤的,成为老司机之后,开车就像自动驾驶,所有的决策、指令都成为了潜意识,不需要特意干涉。当我们的一项技能已经达到自动驾驶状态,就可以去追求其他的“斜杠”了。
持续是一种力量,能将“平凡”变成不平凡。
极致的努力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竞争,都达不到拼智力的程度,因为仅仅在努力这个维度上,很多人就败下阵来了。对,努力是有维度的,在不同圈层,努力是有歧视链的。星姐有一篇文章说道,一个熬几个通宵顺利通过考试的二本学生,去北京游玩犒赏自己,去到清华北大一看,即使是放假期间,图书馆仍然人满为患,学生们仍然奋笔疾书。有些人努力几天就能感动自己,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努力是别人的常态。
回到工作上,被一些杂碎小事占据大块时间,忙,但不是努力;长时间机械化处理大批量工作,事情多,但不是努力;加班到深夜等客户回复,为客户鞍前马后,尽心,但不是努力。努力,应该是用有限的时间,做最有价值的事,极致的努力,是管理好注意力,专注地、有目标地做有价值的事。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每一个脚印都是自己努力的痕迹,怎么会轻易放弃。
高目标,每天进步
出色的工作出于“完美主义”,完成是工作态度,完美是工作能力,在完成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就是不断追求进步的表现。摆正心态,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追求完美工作就是在在追求完美的自己。
OKR工作法认为,有50%的概率能达成的目标是最好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有足够的挑战,又不至于胜算渺茫吓退员工。有挑战,有压迫,意味着需要足够努力去思考,思考结果可以马上用于实践检验,获得反馈,循环往复,持续精进。
复利的概念同样适用于个人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指数级进步,把时间当工作朋友。
复盘
复盘,就是自己充当自己的老师,剖析自己,给出建议,监督自己执行。
发掘出内在自身的良师益友,受益无穷。
世界很大,要学的东西很多,但多并不是优,返璞归真,脚踏实地,一项项技能打磨,我们终成名副其实的斜杆青年。
我是廖宇,一个持续读书、写作、复盘、正走在成为斜杆青年的供应商管理人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