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露足,坐不分膝,立不摇裙,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怒不高声,手不上胸”。这是古人的礼仪规范,大家闺秀必备。
哪像我们现代人,这都什么年代了,哪顾得上这些规矩,古人笑不露齿那是因为牙黄牙结石,那是因为牙齿上有菜叶子,那是因为牙齿地包天而那时候还没有牙套......
其实,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穿个衣服都那么讲究,怎么可能不清洁牙齿呢,风度翩翩的公子哥和如花似玉的女子,怎么说也是当代的小鲜肉级别,张口一嘴牙黄得多尴尬。
从古人造字就不难看出他们对牙齿还挺重视的,秦汉时期,人们将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称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
过了几百年,他们会用牙签剔牙了,晋朝(262-303)陆云将牙签作为送给哥哥陆机的礼物“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这么粗的牙签,看来那时候的人还不知道铁杵磨成针呢,牙签的确算个稀罕物件。到了南北朝,开始有了“叩齿”的漱口方式,有个叫颜之推的文学家担心自己年纪大了,牙齿松动脱落,坚持每天早上起来,轻轻叩三百牙齿。
呃,看着就很麻烦,好习惯贵在坚持,如今就算有keep我也不愿意这么健齿,哪有那功夫!其实据记载,叩齿不是这么叩的,而是用舌头在牙齿上打圈。
"鸡初鸣,咸盥洗。"是礼记里的记载,早上漱口这个习惯被保留至今,真是感谢古人的大智慧啊!他们常使用的漱口水有酒、醋、盐水、茶水等,酒、醋、盐水等有解毒杀菌的作用,而茶叶中含有氟和维生素,可以防蛀,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后来又有人主张:
饭后也一定要漱口,不然容易蛀牙;
早上漱口不如晚上漱口,这样效果更好些:
不对不对,早晚都必须漱口,看我们夺爱干净;
在牙刷出现之前,古人刷牙的几种方法非常有意思,用牙膏和牙粉揩齿。
首先他们发明了牙膏:“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前前后后更迭了很多种药物牙膏的配方啦。
除了牙膏还自制牙粉: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自己做的牙粉是将松脂和茯苓晒干捣末,筛出细粉来装起来备用。
用什么工具刷牙呢,有人直接用手,敦煌壁画里的僧人就是这么干的,看起来的确怪怪的,两只手一起揩齿效果更好哦。
也有人嚼树枝、嚼木头:《本草纲目》提到“削为牙枝,涤齿甚妙”。就是将嫩杨柳枝放嘴里嚼啊嚼,嚼成絮状就能像刷子一样蘸取做好的药膏和牙粉开始刷牙了。听说“嚼木”还有十大好处:消宿食、除痰疾、解众毒、去齿垢、发口香、能名目、润泽喉咙、唇无皱裂、增益声气、食不爽味。这恐怕是很多现代人都没有想到的。
杜甫《别赞上人》中有:
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
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
白居易的《临水坐》中有:
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内人。
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
想着这些古代大文豪们一边嚼着杨柳枝,一边忧心国家大事和风雨飘摇,真是为之感伤。
嚼木头是什么......他们发明的“牙刷”真的很大胆的,唐朝的僧人义净在去天竺游学的时候,将印度的“齿木”的洁齿方法带到了中国,利用半圆形木条可以刮除牙菌斑和牙结石,后来还传入了日本。(看看,连古人都知道要“洗牙”的)
也就是平时存一些树枝枝条、小木块,吃完饭和早上起床拿个出来嚼一嚼,木纤维散开成绒絮状,就可以揩刷牙齿。
到了宋代,人们终于有牙刷了,作为21世纪人类还在使用的洁牙神器,牙刷一下子在民间流行起来,不少人看到商机还开了“牙刷专卖店”。真是机智如古人!
仔细想来,古人也会出现牙齿问题,那古人会不会补牙镶牙呢,答案是:“会!”
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新修本草》中就有用白锡、银箔、水银合成银膏,以作为牙科填充物的记载。看来我国的牙科医疗技术,真的曾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相比较古人而言,感觉自己还是敲幸福的,再也不需要用自己做牙膏,用盐水漱口了。女孩子哈哈大笑也不会被职责,牙膏种类越来越多,可以定期检查和洗牙,让笑容更加迷人。
-END-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e名牙医(ID:emingyayi),作者尧章,感谢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