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毕业季,因为有你!
【天光学术】工商管理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关系问题探讨(节

【天光学术】工商管理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关系问题探讨(节

作者: 天光学术论 | 来源:发表于2019-07-05 10:31 被阅读2次

       摘要:近段时期以来,企业与银行信用关系不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生产流通领域到教育、卫生等公共部门,从企业、居民到政府,企业与银行信用关系不良的问题涉及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涵盖了各个领域。信用不良的原因复杂多样,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对目前我国企业和银行信用关系不良的根本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改善银企信用关系做出贡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信用关系;银企信用关系;恶化

       1 引言

      企业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其一,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是一个主体的两个方面。不论是企业商业信用还是企业银行信用,都是企业信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与外界发生的关系。其二,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其三,银行信用是商业信用的延伸和发展。银行信用的功能可有效弥补商业信用局限性,使信用关系得以充分发展。其四,银行信用促进商业信用发展和完善。一方面是银行信用促进商业信用发展,另一方面是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发达与否对商业信用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1]。

       近段时期以来,企业与银行信用关系不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生产流通领域到教育、卫生等公共部门,从企业、居民到政府,企业与银行信用关系不良的问题涉及到了社会各个层面,涵盖了各个领域。信用不良的原因复杂多样,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对目前我国企业和银行信用关系不良的根本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我国改善银企信用关系做出贡献。

        2 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2.1资金信用方面,

       在这个方面,突出表现在我国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比较严重,银行呆坏帐比例很高,造成很大的金融风险。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改制企业中一半存在逃债现象。截至2010年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其中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在逃废债的企业中,国有企业22296户,占逃废债总额的69.37%;逃废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1273亿元,占逃废总额的68.77%;非国有企业9844户,占逃废债改制企业的30.63%,逃废债金融机构贷款本息578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2]。

        2.2 商业信用方面

       在这个方面集中表现在合同欺诈及企业间三角债相互拖欠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合同有40亿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约率明显有待提高。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资料表明,2010年全国工商机关查处欺诈等违法合同案达5.2万件,涉及金额达51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合同欺诈案件5338起,涉及金额16.3亿元,没收非法所得562万元,罚款1782万元。其中,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205起。与上年同期相比,查处案件上升61%,罚款金额上升75.2%。企业之间的货款拖欠严重困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3]。

        2.3 商业信誉方面

       在这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及各种欺骗与坑害消费者的虚假广告等现象普遍存在。不法厂商为追逐自身利益,制假贩假,以假充真、仿制他人商品、冒充知名品牌,从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2010年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至少2000亿元。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严重扰乱了生产领域的经济秩序[4]。

       这些现象的产生既与我国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观念,或者说缺乏信用理论有关,也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信用机制有关。

       3 我国银企之间信用关系概况

       3.1 银企之间的信用关系恶化

       就目前的形式来说,我国银企之间信用关系比较劣化,这种恶化的关系突出的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3.1.1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日益严重

       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末,在工、农、中、建、交五家商业银行开户的改制企业为92656家,涉及贷款本息15729亿元,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32140户,占改制企业的经济51.29%,逃废债本息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在逃废债企业中,国有企业22296户,占逃废债企业总数的69.37%,逃废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1237亿元,占逃废债总额的68.77%,非国有企业9844户,占逃废债改制企业的30.63%,逃废金融机构贷款本息578亿元,占逃废债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这一现象说明,在银行逃废债群体中,并不仅仅是国有企业,大量的非国有企业也加入其中。不仅仅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这已经成为危及金融业稳健运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对企业的逃废金融债务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打击,但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仍时有发生,远未根除[5]。

       3.1.2 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银行对企业表现出“惜贷”情绪。

       这种不正常的、大规模的逃废金融债务,不断劣化的银企信用关系,已成为金融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造成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商业信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在信息相对真实、完全的且易于识别的情况下,无论全社会的信用好坏,具体到个体企业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而在信息不完全,严重失真,且辩别成本很大的情况下,作为群体的、不好的、全社会的商业信用便有了一定公共产品的特性。具体体现在银企关系上,是银行对企业普遍的不信任,不管具体企业的真实信用如何,一般都会以苛刻的条件作为获取贷款的前提,体现为银行对企业的“惜贷”。这使得一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获取融资,从而丧失了通过融资获得发展的机会。其结果是“贷款难”与“难贷款”并存。

       3.2 银企之间信用关系恶化的现象原因分析

       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缺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惟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理念支配了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使其丧失了职业道德,不懂“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不懂诚信是企业的最大战略,不懂诚信是自己永远可靠的资本。除了上述主观原因外,导致企业诚信缺失还有一些复杂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1)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社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企业资信评价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评估办法,行业、部门各自为政,评价资料难以实现共享,评价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得不到社会认可,造成大量重复劳动和社会资源浪费。企业信用管理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发展滞后,跟不上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法制不健全。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中,与信用有关的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刑法》等,但是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规范信用活动的专门法律,也缺乏相应的法规、制度。长期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严重,对企业信用行为缺乏“硬约束”。国企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对国有企业而言,借钱不还是企业的事,不是个人的事,应付货款拖欠不还、借款不还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毫发无损[6]。

      (2)成本因素作用。诚信经营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价格自然也高。当人们无法辨别诚信企业与非诚信企业时,诚信企业的市场就必然被不讲诚信的企业挤占。近几年来,如果说对于不讲诚信的企业和行为打击、制裁不力导致这些企业和行为的放纵,而对于诚信经营的企业宣传表彰、信息公开不力则是对这些企业的否定,诚信缺失就在所难免。

       4 改善银企关系的措施分析

       构建新型银企信用关系是矫正银企信用关系劣化的有力措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新型银企信用关系。

       4.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构造银企业信用关系的微观约束机制

       产权制度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的产权制度的改革,二是企业产权制度的深化改革。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的产权改革,都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而一个有效的产权制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是产权归属的排他性。只有产权归属排他,产权主体的权益才能得到保护,产权也才能分割和交易,才能通过清晰的产权界定,大大降低交易费用。第二是产权保护的法律性。只有建立起产权保护的社会机制,才能使产权制度有效运转,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第三是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如果产权主体是惟一的(如我国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就无法发生交易关系,产权的转让也就无从谈起。第四是产权客体的可分割性。即产权可以进行使用权、收益权与转让权之间的分割。也就是说,只有产权是可分割的,它才能是可流动和可交易的,经济运行才有效率。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无非就是要根据上述产权构建的四个特征去改革。可以说,银企产权的合理界定和保护,是构建银企健全的行为约束和利益动力机制的基础。只有不断深化银企产权改革,才能构造银企信用关系的微观约束机制[7]。

       4.2 金融机构要建立信用风险识别防范体系

       如前所述,由于银企信息的不对称而引起的企业信用缺失和信息失真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银企信用记录制度和透明的信息传递机制。利用这套机制,银行可以有效地识别、防范金融风险。这就涉及到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建立问题。在我国,目前由商业银行或其他企业出资来建立全国性、盈利性的信用公司是不可能的,因为征信公司的建立不仅要求投资规模大而且要求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因此只能由国家出资,由政府有关部门如人民银行等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必要时通过行政手段要求有关部门参加征信系统,提供资信信息。

       为掌握企业信用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就开始在全国大中城市全面推行贷款证制度,企业凭贷款证办理贷款业务。贷款银行详细登记企业的借款情况,贷款证为金融机构了解该企业的贷款情况起了一定的作用。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在贷款证的基础上开始建设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该系统成为我国建立跨世纪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登记范围主要包括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事业单位和在国内注册的其它经济组织;登记内容包括目前商业银行开办的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担保以及借款人的基本概况、其他经济大事等。中国人民银行从总行到省(区)地(市)城市建立数据库联网,城市数据库与各商业银行连接,形成了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间的信息采集和提供咨询的网络体系。目前,300多个城市的局域网已运行1年,全国联网工作即将完成。今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客户已登记的全部信用情况,包括客户在各地发生的借款、担保、被起诉、欠息等情况[8]。

       在过去的两年中,金融机构利用该系统防范信贷风险5000笔,否定有潜在风险贷款300多亿元。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建立,为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手段,为在我国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奠定了基础。

       4.3 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当经济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信用不足时,客观上就需要信用增级以减少和避免信用风险,确保信用清偿,或在信用不能清偿时债权人仍能取得清偿,从而使信用保证制度的产生成为必要。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银行对企业信用的担心仍集中在广大中小企业身上。尽管各商业银行都已认识到通过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已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和指导意见,但问题的关键仍集中在中小企业的信誉上。即认为中小企业的因经营行为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资信状况不佳等,决定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将明显超过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融资风险。事实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是政府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成功典范,是变行政干预为政策引导的有效方式,是重塑银企关系、强化信用观念,化解金融风险和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的重要手段。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从1937年就开始并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中国从1992年也开始了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1999年6月14日启动了旨在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图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际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担保,而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担保。其意义在于建立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良好信用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推动中国信用制度的建设。当然,也不能盲目夸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作用,既要看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有效性,更要看到信用担保体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作用的有限性。作为政府推动和扶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其主要作用是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银行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流动。中小企业应主要通过抵押、质押等方式取得银行贷款。从世界其他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践看,通过信用担保解决的银行贷款一般都不超过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10%,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最成功的日本也仅为8%。

       4.4 建立失信企业的惩罚机制

       我国银企信用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失信成本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失信企业的失信成本,建立失信的惩罚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国外有一种“黑名单”广告牌式的惩罚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即从企业建立之日起,把它每一次的不良还贷和不良付款在内的失信行为记录下来,记录在企业的资信调查报告上,向任何人公开,合法的用户可以随时调用。出现在“黑名单”上的企业将会彻底地失去银行的授信和其他企业的信任,最终被逐步剔除出市场。其根本目的在于:依靠社会力量和征信专业服务,无限地加大失信成本,让守信的企业受益,让失信行为受到惩罚,严重失信者无法生存。鉴于国外的成功经验,依据我国的国情,我们不妨也可以采用类似办法来加大失信企业的失信成本。如:对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不能因为其破产或被清算就将其不良信用记录完全消除,而是要随着其主要负责人和企业法人一起走。也就是说,有着不良记录的个人注册申请新企业,将会被工商部门拒绝,有不良记录的企业也因此不能通过工商年检等。

       4.5 健全和强化银行的内控机制

       从1998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得较大程度的强化。在贷款的约束机制上,实行贷款责任制,谁放贷谁负责,并具有追溯力,信贷人员要承担贷款损失的终身责任,这对于降低不良资产率,减少坏账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激励机制如何建立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即信贷人员建立了良好的银企信用关系,将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却几乎未有这样的考核机制,有的只是政治激励和思想鼓励。这其实是内控机制的一个缺失,如此一来,信贷人员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贷款的调研、发放和管理,而只是一味地因害怕贷款责任的追究不敢进行放贷,白白地失去一些本有市场前景和还款可能的企业信贷业务。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银行信贷的激励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今后在加强信贷内控机制方面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

       4.6 大力营建企业诚信文化

       信用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先期为建立信用,投入大于产出,后期为享受信用,产出远大于投入。良好信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企业已发生行为的一种肯定,更重要的是它的昭示功能。企业的信用越好,它所能传递的市场信号就越能为市场交易各方所接受。在营建企业文化时,要使企业领导人和员工都深深地体会到国无信不强,企业无信则不盛的道理。在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中,守信用、重承诺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成长发展之基、竞争取胜之宝。有了良好的企业诚信文化氛围,银企之间的信用缺失自然迎刃而解。

        5.总结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的核心,而企业则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他们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马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信用问题也是整个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现在社会企业的诚实信用不断下降,银行的不良贷款急剧上升。对银行构成了极大的信用危机,所以银企信用关系得到很好的改善具有迫切性与重要性。只有企业认识到自身信用问题的关键性,只有认识到诚信是企业经营者首选的职业道德素质,是企业合作的基础,信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只有诚实守信,企业才能从银行得到资金的融通,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那样银行也不会出现“惜贷”现象,整个宏观经济才得以又好又快发展。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迫在眉睫,银行要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降低银行不良款款率,提升银行的竞争力,促进银行向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利:《抵押贷款评估风险的防范》,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3期

       [2]郭敏华:《信用评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3]乔煜纬:《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缓解技术应用研究分析》,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5月

       [4]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学分析》,三联书店,2011年。

       [5]王国荣:《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12月

       [6]邓郁松:《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建议》,《中国经济信息》,2010第5期。

       [7]胡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中国大学,2011年11月

       [8]何德好:《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交易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3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光学术】工商管理论文: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关系问题探讨(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ls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