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是老百姓心中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
这几年网络上和现实中,对于年味越来越淡的讨论一直持续着。
什么是年味?
我觉得年味是一种记忆,是忆苦思甜的传承。
大家讨论现在的年味淡,是因为以前的年味印象更深刻,回忆起来更有画面感,甚至想到之前的某种食物会流口水。
那个年代,只有新年可以放肆的吃很多好吃的,可以放肆的玩儿鞭炮,可以买新衣服,可以收兴奋的红包。
记得每次过年,母亲会炖很多的肉,蹄子,大肉,也有整个猪头。回从腊月26开始要蒸馒头,大包子,供神用的花糕。父亲会亲自写对联,用三轮车从外面拉回来一车一车的年货。
这些过程我们孩子都参与,嘻嘻哈哈地享受美食,用鞭炮去炸路边的猪粪,然后捂着耳朵笑着狂奔。
孩子们都攒着劲,憋到大年三十才把新衣服穿好,然后继续在街上狂奔,看见小伙伴就凑上去分享鞭炮,用摔炮追着谁家的猪。
拜年的时候,肆无忌惮的小孩把口袋里装满了平时很少吃的各种糖果,压岁钱的大部分被父母保存,剩下的自由支配,各种小炮烟花在邻居家的门口欢呼雀跃。
这就是那个年代单纯的快乐,是大多数80后孩子的回忆天堂。
但这些都随着时代的快速推进而被淡化的只能成为回忆。
为什么?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改善。
从我们家的情况来说,母亲不再耗费那么大的体力去炖肉,去蒸馒头,这些在村里的超市都可以瞬间搞定。
父亲也不用一车一车的往家里拉,因为微信订货之后超市的邻居会送到家里。对联也不再亲手写,店铺里销售的鎏金大字更显卓卓光辉。
孩子们玩儿鞭炮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手机里的王者荣耀,吃鸡,外甥女才五岁多就已经是高手,村里很多孩子早早的带上了眼镜。
压岁钱对孩子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因为老百姓的收入高了,平时的零花钱已经抵消了只有过年才有的诱惑力。
新衣服更是在某个中午的快递包裹就随意地搞定了。
手机取代了鞭炮,小视频取代了春晚。
是物质的供应,科技的发展,泯灭了亲自下手的主动。
稀缺的,才是珍惜的,才是能让你感觉幸福的。
老百姓的注意力被时代分散了,所以年味才会淡,小时候的回忆才弥足珍贵。
即便这样,为什么大家还是顶着交通的压力,旅途的疲惫,在放假后立即往家里赶呢?
因为团圆,再淡的年味也不能把团圆饭省去,这是老百姓的信念,而信念,是不受时代的推进变淡的。
几乎所有人都有老家,在外面忙活一年,过年的时候回到老家,陪父亲喝两杯,陪小伙伴喝两杯,喷喷,看看,感受下家里和家乡的变化,即便一年只有一次,时间只有几天,也是很幸福的。
虽不得不奔波,信念和新年,必须回家。
网友评论